说道“仁”,我们第一想到的是孔子。我们先来了解这个字,在《说文解字》中,“仁”是两个人相互依靠,需要用仁爱之心和谐相处,其本意是待人友善、仁爱。
“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基本概念。《论语》中有大量关于“仁”的句子,如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即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巧言令色就出自这里,花言巧语译为巧言,伪善的面貌译为令色。孔子注重言行一致,而巧言令色就是不“仁”。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即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明呢?”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孟母三迁”《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子的母亲搬迁了三次,居住之所近于墓、近于市、近于屠、学宫之旁。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所以选择有仁德的住处才是正确的选择。
“仁”不只是表现在行为举止的“仁”,还表现在“仁政”。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即孔子说:“百姓需要仁德,更急于需要水火。往水火里去,我看见因而死了的,却从没看见践履仁德因而死了的。孟子曾说:“民非水火不生活。”水与火满足的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仁却满足的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需要。
“仁”的思想现在依旧适应,"仁"体现在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