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1#

“譬之仁,发出来便是恻隐之心,便是显诸仁。仁便是藏之用,仁便藏在侧影之心里面,仁便是那骨子。到得成就得数件事了,一件事上自是一个人”(《朱子语类》,[宋]黎靖德,中华书局,1986,第七十四章,以下引该书只注章节)
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及其代表人物,他对“仁”主要从爱人、孝悌、忠恕这些方面要求,孔子在《论语》中用“仁“规范了人们的在生活中各种行为,就像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提到:“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饶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力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进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在这里孔子解释什么是“仁”,仁乃是自己要在一个地方站得住,也希望别人同样站的住;自己要各个事情上通达,别人也如此。能够从眼前的事实中一件事踏踏实实的去完成,这就是在实行仁德的方法了。这是孔子是以事论仁的典型代表成为了一切道德的根本标准。
朱子继承了儒家的“仁”的学说,对“仁”见解的基础之上的创新,其内容上更加丰富,意义更加深刻。
    “问:仁者心之德,义礼智亦可为心之德否?曰:皆是心之德,只是仁专此心之德。”(二十)
“恻隐,爱也,仁之端也。仁是体,爱是用。又曰爱之理,爱自仁出也。然亦不可离了爱说仁”(二十)
观此自知朱子仁与爱不能分离来讨论,仁与爱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不能弃仁说爱,也不能弃爱说,这都是不全面的。朱子,仁与爱是体与用的关系,这个观点提出,标志着朱子的仁说思想体系基本确立。既然天地以生物为心,而人物之生又是以天地之心为心,则仁之道就是天地生物之心。人心之德,无所不备,体而存之,即成为一切美好正义的源头,也是坚持公道真理的根本。朱子回顾往圣贤之言,感慨万千。显然,在朱子的人学思想中,“仁”的第一个重要含义为善,或者说立意取向要善良,绝不损害他们和社会的利益。这个与孟子的性善论极为相似,也是“仁”的一种善解释爱,要有爱天地生物之心。
朱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发展“仁”:
1、从天地之心来谈,天与人,心与理,皆从仁字上合一,心之仁,即天德之元,即太阳之动。靠人与天所具有的这个“心”来实现“仁”的这种品德;
“如恻隐之端,从此推上,是此心之仁,仁即天德之元,元即太阳之阳动。”
2、从人之四德来说,朱子从孟子之言四端四德推之于天之元、亨、利、真,以见天地万物生机一片,而此心之仁与融为一体。
“得此生意以有生,然后有礼智义信。此先后言之,则仁为先,一大小言之,则仁为大。”(六)
3、从仁者心之德爱之理来说,人心之德,无所不备,体而存之,即成为一切美好正义的源头,也是坚持公道真理的根本。
“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二十)
4、从仁与智来说,仁者必兼成物,天地之生万物,一切化机,若不见其用智。但智都已藏在里面了。
“仁字须兼义礼智看,又曰:仁为四端之首,而智则能成始而成终。”
5、从朱子言仁,即兼言智,又兼言义,必以尽得此仁之全体大用为主,义其深广。
    “既不知义,则夫所谓仁者,亦岂能尽得其全体大用之实哉”
     朱子对“仁”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他的“仁爱”与“天理”方面,在“仁爱”这一观念中,他能够以爱言仁,通过对性、情的诠释来体现出“仁”是充满恻隐之心的,是一种真正的“爱”,是用心去爱的东西。在“天理”这方面,朱子把“仁”更进一步抽象化,把它称之为“理”,认为“仁”是由天地之心而化生出来的“理”,是属于道德的事物,它规范了人们的行为,是能控制人欲的根本性事物。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4:53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