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八、践行仁道 [复制链接]

1#

        践行仁道亦即行仁之方,行仁自有原则,在这一点上孔子依然非常慎重,换言之,如何行仁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践行礼的问题,在当时礼崩乐坏的情境下,孔子所要极力恢复的正是正常的“礼”的社会秩序,而欲达成这样的社会秩序,出发点也就自然而然地落到了每个人的平常日用的生活中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便可以看做是建设礼教社会所做的努顺序,这里仍然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道”依然是居于首要地位的,这也就意味着,指导人类正常生活的根本准则还是道,只有在有道的社会里,人民的生活才是安居乐业的,才是幸福的。而要到到这样的目标,“德、仁、艺”又是必备的,所以可以这样理解,有道的生活必是从人们的仁德出发并运用一定的技艺去生活的。在这里,孔子将“艺”排到了最末,这里暗示着孔子对真正的人的生活的某种本质的态度,在当时各家驰骋“艺”的时代里,他却将“艺”置之于“仁、德”之末,可见他对人自身的珍视,始终将人自身作为“本”而置于首要地位,将人的修德以成道视为人的真正生活,这或许也正是他的大魄力所在。而“知我者其天乎?”感叹也正是他对人世的某种深刻洞察。这也就不难理解他对颜回“三月不违仁”的体道生活的赞扬了,尽管颜回“居陋室,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可是“回不改其乐”。真正的体道生活,亦即是将自我纵浪大化中,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体,既如此,更有何忧?反过来其实也表达了孔子这样的一种的观点,即贫穷不应该成为人们不体道的理由,贫穷亦可与道同处。因为道在我而不在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而君子乃至愚夫愚妇之体道乃是“发乎迩而见乎远”,是不用“艺”的,所以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
对比当下的生活,似乎完全反过来了,我们似乎总以为用某种方法和技艺去追求幸福,获得幸福,以为幸福总是在远方,直到有一天当我们静静地回想的时候才发现,幸福似乎并不遥远,她就在我们当下生活的每时每刻之中。也许一个灿烂的微笑,一首动听的歌曲,一声温暖的问候,一句久违是祝福等等。我们在问幸福是什么的恰恰是我们对幸福遗忘的时候,这个问题就相当于孔子的学生问他仁是什么是一样的,追问本身就是一种寻求确定,而确定就是凝固,凝固就是对生命本身的僵化,生命一旦僵化,更有何幸福可言?生命是流,如同溟溟清泉,是活泼泼的,只有这样的生命才会感受到身边点滴的幸福快乐。所以幸福无关“艺”,200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品读孔夫子这些平常温和而深刻的话语时,其间的智慧依然流淌不息,或许这也正是经典的伟大力量,直贯心源。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4:05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