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鴉片戰爭之後,開始努力追趕西方,向西方文化學習。從自強運動、維新變法、建立共和到五四運動,乃是循著器物技能層次,到法政制度層次,再到價值理念層次等三層次逐步變革。[1]1919年五四運動之後,「全盤西化」的論調甚囂塵上,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是有礙於中國的現代化的;要向西方學習,非徹底的打倒傳統不可。[2]二十世紀五四運動以來反傳統的風氣,一直持續到「文化大革命」時期。所幸,自1979年中國採取改革開放政策後,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過程中所蘊蓄的潛藏價值,逐漸受到重視,官方與民間正積極地推動「中華民族之偉大振興」,希冀結合傳統與現代,開創新的中華文化,給中國人開出一條新的文化發展方向。孫中山先生早在五四時代早就洞察到一昧打倒傳統的不當,他認為傳統文化一定有其存在的價值與優良的一面。因此,他呼籲中國人在吸收西方文化之時,應不忘恢復固有優良傳統體。
中國自1979年改革開放之後,至今已超過30年,使得中國社會經濟突飛猛進,民間生命力勃興。但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仍然需要倫理道德的規範來配合。現代化過程之中,不可避免地會涉及到價值方向的選擇問題,也無可避免地遭受到「社會解組」(Social Disorganization)的問題。在價值規範系統所發生的兩個主要問題:一是傳統與現代銜接不妥,二是體系與生活兩相背離。[3]就傳統與現代銜接不妥而言:中國在邁向現代化社會過程中,傳統的倫理道德規範逐漸失去其規範性及束縛力,無法規約許多現代人的行為。尤其傳統儒家的德目,未能明確地的約束現代社會關係之規範。其次就體系與生活的背離而言:傳統規範是長期群體生活所形式,而現代規範體系乃順應社會理性化之要求而產生,由於中國社會現代化的歷程並不久,新舊雜陳,傳統規範與現代化的體系規範產生背離之現象。例如:遵守法律與制度規範的行為,尚不能完全成為人們信念和生活的一部份。
過去封建時代,儒家的倫理道德規範,曾在中國傳統社會上發揮作用,社會秩序明確而人人信守規範,以致社會安定。今天,儒家的倫理規範,似乎失去了其原有的規範性。然而,我們不應該責難儒家的倫理觀,更不應該拋棄傳統的儒家倫理。相反的,我們除了要建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之外,讓中國人能夠信守現代社會的法律與制度規範外,同時尚須對儒家傳統的倫理思想重新加以詮釋,並賦予新的現代價值,把傳統與現代妥當的銜接起來。正如牟宗三所說:「在今天國家現代化文化轉型期中,不是像一些輕浮少年所說那樣只『遵古泡制』死守著我們老祖宗那套五倫之教就夠了,而是要現代人用現代方式實踐五倫之教以成為一個『現代』的『人』」。[4]
可以說,二十一世紀中國人仍將努力追趕西方,力圖國家之現代化。但是愈追求全球化與現代化,就愈益發現傳統中國文化蘊藏的無盡寶藏,可以提供國人重新挖掘其價值。尤其,此一文化傳統富藏正是我們得以吸收西方文化的一個重要憑藉。正如高達美(H.G. Gadamer)和麥金泰(A. MacIntyre)所說的,所有的人都是被其文化傳統所支持,使每個人擁有一個有意義的視域,透過傳統的支持與瞭解,人才能夠走出封限而對外開放,活化每一個傳統。[5]中國人必須重新認識與瞭解自己的文化傳統,對傳統中華文化有所傳承,汰舊換新,進而以文化主體的身份對傳統做出創造性的轉化,賦與中國傳統文化新的意義與價值,而中國的傳統文化就是「國學」。因此,正確的理解國學中儒家的倫理道德思想,並給予創造性的詮釋,希冀儒家的價值規範系統,在今天能提供中國人一個既能合乎傳統文化精神,而且又能夠針對現代社會心靈需求。本文即是基於此種觀點,而重新建構出儒家德行觀之當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