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孔子论”志“ [复制链接]

1#

邓晓芒教授否认传统儒家伦理有独立人格观念的一个所谓深层次的原因是他认为传统儒家伦理学说中缺少“自由意志”的观念。比如,他在《文化与文学三论》一书指出:“中国传统伦理讲善恶,总是有意无意地绕开了人的自由意志,取消了人的本原自发性和选择权。人行善或作恶都与人的自由意志没有根本的关联,奖惩总是针对着人身上的自然存在(肉体及肉体所属的家庭宗法体系)。”[13]又如,他在《新批判主义》一书中也说:“中国传统伦理不关心自由意志问题,而热衷于探讨性命、心性;或者说,人们不是把人性归于自由意志,而是把自由意志归结为人的天性、自然本性。”[14]应该承认,中国哲学家对自由意志的重视程度远不如西方哲学家,也没有像康德等西方哲学家那样明确指出自由意志是人的道德得以成立的根据、前提。可是,中国哲学家并非完全忽略自由意志问题,至少有一部分哲学家通过阐释心性之学,间接地表达了与“自由意志”观念较为接近的一些见解。比如,明末大儒刘宗周尝言:“善无穷,以善进善亦无穷。……而过无穷,因过改过亦无穷”[15],这表明,人在一生中始终处于不确定的状态,有无穷无尽的善念、善行,也有无穷无尽的邪念、过错。杜维明先生指出:“宗周的《人谱》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开放系统。人是不确定的,人既可以成圣成贤,也可以成魔成鬼,可以作禽兽,这里的幅度非常大,所以它绝对是一个开放的系统。”[16]人可能为善(成圣成贤),也可能作恶(成魔成鬼),这与西方“自由意志”的观念有暗合之处。况且,儒家的思想学说不是固步自封的,在历史上,它就通过汲取道家(道教)、佛教的思想资源而不断丰富、深化了自身的学说体系。今天,儒学仍可积极借鉴西方哲学、西方文化中的一些观念,以便进一步拓展其理论深度和广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