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九、超越生死 [复制链接]

1#

    对于常识而言,“死”是人们无可奈何的宿命,所以人们平时总是倾向于对“死”保持沉默。其实我们都知道,不只是人,一切生物都本能地“恋”生“畏”死。但人之外的生物尚未发展出生死意识,所以它们的生和死都只能是任其自然,而人则有关于自己的“生死意识”。这种意识使人的心灵深深地受到震动而萌发并强化出喜“生”悲“死”的情感,激励起自己求生的意志用来呵护、延续、张扬生命,躲避、抗拒乃至超越死亡,并相应地亲近、利用、创设一切有益于“生”的东西,仇视、破坏和消灭一切有助于“死”的东西。人类是这般“贪生怕死”,又怎能达到一种“超越生死”的境界呢?
    在中国哲学史上,儒释道三家大都为人类建构出了一个包容同时也安顿人的生死的“终极存在”,这个终极存在或者是儒家所讲的生生不息的“大生命”(“神”、“宗族”、“天地”),或者是道家所指的无为而无不为的“道”,或者是禅宗所讲的某种不生不灭的理想“常境”(“涅盘”)。这种终极存在让人们相信,对于个体来说,固然有生死,但对个体所从属的那个终极存在来说,就并没有真正的“生”“死”,也就是没有真正的“不存在”(无)。这样一来就有助于个人从一己之“小我”提升到人类乃至宇宙之“大我”,而“大我”的境界就是一种超越生死的境界。
    孟子有言:“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个人虽然重视自身的生死,但有生不求、有死不避,因为是为了实现更大的生、消除更大的祸患。所以“超越生死”不是不怕死、不畏惧死亡,而是个人能够从一己之“小我”提升到人类乃至宇宙之“大我”,既能执着生命,又能达观生死。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5:52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