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1#

对仁爱两种行为的理解,我有着自己的体会,我相信下面几则故事应该让咱们能更加明白仁与爱。

让我们先讲什么是爱吧? 这个问题的确太大,太广,有人讲爱就是仁, 爱就忍耐,爱就是奉献等等。如果查证圣经箴言,就会发现:寻求人爱,就是遮掩人过,(17:9), 有了爱,能遮掩一切过错(10:12)。箴言没有给如何遮掩下定义, 但上下文把父母管教儿女,例如: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 (22:6);要责备智慧人,他必爱你。(9:9)等等这些教育,预防行为视为遮掩。 我个人认为最好理会遮掩就好比婴儿出身后, 妈妈主动抱养,主动清冼, 成年后还主动关怀,甚至主动花钱送其读书,所有这些都是盼望婴儿少犯错误,更容易成功。母爱如此, 夫妻之间爱, 师生之间爱, 朋友之间爱更是如此。双方都用自己的努力帮助对方成功,不犯错误,一生平安。也许父母用杖打儿女, 也许老师严扣考分, 所有这些无论是你喜欢还是不喜欢都是为了对方免遭未来痛苦, 给对方鼓励和鞭策。这就是爱--“未来不受难”。

仁又是什么呢? 有人把孔子思想的核心看成是“仁”,但什么是“仁”,说法就很不一样。连孔子自己就有好几种说法,比如《论语•颜渊》中“克己复礼曰仁“,《论语•雍也》中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但效为广泛认可的是孟子的说法:“恻隐之心,仁也。”《孟子•告子上》。对恻隐之心论述,其实就是同情心、怜悯心。它的基础和核心,则是“不忍之心”。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4:53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