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赡养父母 [复制链接]

1#

早在《尚书•酒诰》中就提出了“嗣尔股肱,纯其艺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长。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意思是说,臣民之所以努力种植各种谷物,是为了事奉他们的父兄。农功既毕,牵着牛车将谷物运到远处去贸易,也是为了奉养他们的父母。这里就提出了赡养父母的道德问题。《诗经》上也有很多篇章,一再强调子女应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如《诗经•小雅》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出我腹我”。意思是说:爹生我,娘养我。抚摸我,爱护我,养大长大教育我,照顾我啊挂念我,出门进门抱着我。因此,子女赡养父母,也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作为儒家经典的《孝经》,更是把赡养父母作为庶人的主要孝道,指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可见,传统儒家伦理对于赡养父母十分重视。有时候,甚至超出了道德范围而以法律形式加以保证,规定不孝在法律上要受到处罚。《孝经•五行章》有:“五行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的说法,规定对不孝者要“斩首枭之”。
美籍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博士获奖后打电话给母亲报喜,母亲在电话里淡淡地说:“这是好消息,不过我想知道,你下次什么时候来看我?”这就是一个母亲对孩子最大的期望,你的荣誉对她只是安慰,你什么时候回家,才是她真正的幸福所在。利意大的亚米契斯也说:“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老人更加渴望精神赡养。所谓精神赡养,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对老人在感情、心理等方面给予关心和帮助,使老人得到更多的温暖,享受更多的愉悦。
据报道,有的父母因为子女长时间不回家,而设立探望奖、吃饭奖;有的父母与不回家的子女对簿公堂;还有的老人靠坐公交听乘客聊天解闷……人到晚年,除了需要赡养,更加渴求亲情关怀。在一定意义上讲,精神赡养比物质供给更重要。“常回家看看”比赡养费更能打动人心。因此,我们应该将“精神赡养”落实在尽孝行动中,让老年人能充实快乐地安享晚年,孝亲更要敬亲,多以孝敬之心给予老人心灵上的慰藉,多做点让老人欢喜的事情,别轻易地对老人发脾气,让老人受气。“精神赡养”最重要的就是做到对父母亲情备至,“常回家看看”。其次,我们应该做到理解、宽容和体贴。老年人的内心深处,总希望得到社会和家人的理解、认识和尊重。如果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他们的性格便可能变得孤僻、偏执,以至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精神症状。同时,一旦身体出现不适,会使他们精神上感到压抑。所以,多对老年人给予理解、宽容和体贴,是非常必要的。
孔子的学生子路因贫穷对父母生前没能好好供养,死后不能体面安葬而非常伤感。子路曰:“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为孝也”。孔子安慰子路,父母活着的时候,尽管是吃稀粥、喝白水,只要能使父母有个好心情,这也算是尽孝了。其实,尽孝的更高境界就是让父母开心、安心、放心、顺心。只有懂得感恩父母的人,才能算是一个完整健全的人。用一颗感恩的心让父母开心,用一颗真诚的心让父母顺心,用一颗报恩的心让父母放心,衣食供奉和精神赡养并举,使老人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才是尽孝的更高境界。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3:08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