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是儒家的一个重要伦理道德范畴。《说文解字》谓:“诚,信业,从言成声。”“信,诚也,从人言。”诚、信二字意思相近,其基本内涵是诚实不欺,手言行诺。儒家《中庸》中多次论及“诚,深刻阐述了“诚”的思想内涵,把“诚”提升到宇宙根本大道的高度。《中庸》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叁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既是天德,又是人性;从诚为天德而言,它能下贯而为性。从诚为人性而言,它又能上达天德。又曰:“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成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这里至诚之道不但可以尽性、参赞天地化育,而且还讲求“成己”、“成物”,讲求“合内外之道”。《易传•说卦传》说:“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里强调了至诚在人尽己性、人性、物性以至参赞天地化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信”初始是指祭祀上天和先祖时诚实不欺、不敢妄下定言,后来随着时间推移宗教色彩逐渐褪去,经过儒家学者的改造和提倡,“信”成为一项普遍的社会道德规范。在儒家道德体系中,诚信既是个人修身养性的基础,也是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之一。
儒家始终重视“诚信”。《论语通译》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主忠信,徙义,崇德也”。“言必行,行必果”。“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孔子还将“信”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与“文、行、忠”一同教授。《论语》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他又把“信”和“恭”“宽”“敏”“惠”一起并列为“五德”。孟子提出“五伦”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他把“朋友有信”纳入五种基本社会关系之中,认为“信”是朋友之间交往的基本道德准则。《孟子》中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从理政治国是否能得到人民的拥护这个方面,儒家也强调“民无信不立”。孔子提出了“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在孔子看来,要治理好国家,就必须树立政治信用。因此孔子说“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子路》)。即树立起政治信用的统治阶级,人民也会对他们动以真情。子夏也说:“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子张》)。即君子要先取得老百姓的信任,而后再去任用他们;没有取得信任就去任用他们,老百姓就会认为是虐待他们。君子要先取得君主的信任再去进谏;没有取得信任就去进谏,君主就认为是诽谤自己。儒家不仅仅对统治者提出要树立政治信用的要求,还对人民提出了诚信的要求。
儒家诚信观念在经过了几千年的传承和发扬,在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切实将儒家诚信的思想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这样才能更好地在整个社会树立起诚信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