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四、信的行为 [复制链接]

1#

“慎独”作为儒家“入德之方”,是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慎独”意指以敬天诚意为本,不自欺,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向内则诚心正意,保持发挥内心的善念,通达天人合一,向外则慎隐慎微,表现为独处而不欺暗室、不愧屋漏,自觉遵循法度和道德坦荡行事。
“慎”的字面义为谨慎小心,就德性而言,谨小慎微方能养其心,不失本心,因为修身的核心在于修心,一个人若能凭“本心”办事,就能掌握住道德的标准,自己的言行就会依良心去做,就合乎道德准则。从“慎”的造字结构来看,“慎”字由“心”与“真”构成,心真为慎,由小心而达于真心,这样保持其心之真的本然状态,才会获得真正的意诚。所谓意诚,就是《大学》说的“所谓诚意者,毋自欺也”,意思就是去恶向善,不自我欺骗,在与别人相处时是如此,在独处里也应该如此,内心如此,表现于外更是如此,这便是“诚于中形于外”。 诚于中而不能形于外,则天命之性失去了着落;形于外没有正心诚意的导引,则会流于空泛。
“慎独”实际是指内心的专注、专一,具体讲,是指仁义礼智圣五种“德之行”专注、统一于内心的状态。慎独形于外则需慎隐慎微。朱熹曾注云:“隐,暗处也。微,细事也”。《礼记•大学》篇中云:“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往往会在独处或细小之事上放纵自己,而慎独则要求勿以恶小而为之,做到“不欺暗室,不愧屋漏”。这表明铸就君子人格尤需谨小慎微,尽小者大,积微者著。通过行为的反身自省,真心实意地向善守道,涵化道德准则于内心,真正由天命之性作主宰,方可“从心所欲不逾距”。
慎独的最终目的在于人在道德行为中保持意志与天命之性的高度自觉与专一,实现人性与天道合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天命》)。诚既是天德,又是人性。从诚为天德言,它能下贯而为性,此即“诚者,天之道也”。从诚为人性而言,它又能上达天德,此即“诚之者,人之道也”。《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则知天矣。”慎独强调正心诚意,正是在穷尽人的良知来达到对天命之性的体认和把握,这样就能洞见天道,实现性命天道的贯通,所以说“唯天下至诚, 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下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可见,至诚由慎独入门,能诚意则可尽人之性,进而尽物之性,进而融入天地之间,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即所谓“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唯有如此,才可以称为真正的行人道,才可以称为能成已成人。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0:07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