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 仁: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

孔子在从政、治史、教育、伦理道德方面的行事原则和主张,实则来源于仁心的价值判断。“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直道而行,就是依“仁”而行,不勉而中。“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家事、国事、学术、政治,概莫能外。  
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他鼓励人们去追求这种境界,把“仁”看成是君子需要孜孜不倦去达到的境界。孔子说:“为仁由己”,非常清楚地指出了达于仁人境界的途径,在于用心体证而力行之。实际上,孔子本人很少直接谈到仁的悟境,《论语》记载,“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朱子注: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但是我们仍可以从孔子自述:“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简洁的表述中窥见一二。我体会,“从心所欲”者,澄心静虑,恬淡如如,则不为物欲所牵。“不逾矩”者,是超越了自我,彻见人我善恶、乃至天地万物在其本源上无二无别。这种无分别心的大智慧,便是仁心的显露。这境界,依孟子说是“尽心知性”,也就是阳明说 “致良知”。可见,修身即是修心,仁与不仁,悟道只在一念之间而已。
由此看来,孔子所说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就可以理解,心为仁心,则心之所念必是仁念,人之所为必是仁行。“君子坦荡荡”、“心安则为之”,以真诚之心爱天下人而不存私,真心流露时就是“我欲仁”;当下所作无一不是仁念仁言仁行,就是“斯仁至矣”。无论居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远,无论是孝亲或是爱民,圣人的爱人之心都是一样没有分别的、无私的。比如,这个心就好像是镜面,寂寂不动。这时镜子能够映像的本性,无形无色,摸不到也看不见。而当外面的物体一起产生作用,或者春花秋月,或者雨雪交加,或者莺飞燕舞,一切色彩形象就都原原本本地在镜中反映出来了。所以孔子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达到无知的境界,然后可以了知万物。像镜子那样,平淡而又平淡,这就是圣人之心、大道之体。
《中庸》里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因此,唯有把握仁心之质,才有可能行率性之真。当仁心流露于思想行为,就是所谓诚意。“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中庸》)这里“我欲仁”,一个仁念才起,而“斯仁至矣”就是同时付诸仁行。合于情、顺乎理。这个中和之性,是自然从心里流露,丝毫勉强不得。所以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唯圣者能之。”阳明谓“真性不息”。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5:26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