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中华十大义理 [复制链接]

1#

儒家做人 道家做事 佛家修心
乱花迷眼的现代社会,潮流是一种气氛,智慧才是姿态。而真正的智慧总是需要时光来沉淀。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道、佛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各彰异彩,相互辉映,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后世的仁人君子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修身立人,出世入世。而儒、道、佛三家的基本价值观和核心思想作为一种智慧是不会过时的。我们可以用先哲思想来解现世烦恼。
南怀瑾先生把中国文化的精髓比作:“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食粮;佛家是百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也有人说,人是三界生:天赋人的性,地赋人的命,父母生的身。“性存天理,心存道理,身尽情理,才能返本归根。”这里的“性存天理,心存道理,身尽情理”和儒家的“三达” 、道家的“三华”、佛家的“三皈”是一样的。儒家的三达即性存天理有仁,心存道理有智、身尽情理有勇;道家的三华即性华开天理足,心华开道理足,身华开情理足;佛家的三皈即性存天理皈依佛,心存道理皈依法,身尽情理皈依僧。儒家从立命做起,道家从炼身做起,佛家从养性做起。故有所谓“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的说法。
儒家行事之端正方直,克己复礼,以天下为己任;道家心境之道法自然,顺应天意,不拘小节存乎一心;佛家慈悲之有求皆苦,众生皆我兄弟父母,
儒家讲究持重、勤谨、正气、担当以及自省、中庸的为人处世之道,体现了中正做事的学问。这种心态,让人圆融通达。儒家有一套完整的价值观,个人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会选择不同的价值。所谓不同阶段,大致有三:一是以自我为中心,顺着本能的需要,表现为生存与发展;二是注意自我与他人的互动,讲究礼法与情义;三是超越自我走向无私与至善。
儒家价值观一方面肯定这三个阶段,另一方面强调由下而上的提升。孔子说过,“食色,性也”。这是常识,也是基于经验的观察,更是人的本能需要。然而,仅仅“饭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因此,人需要教育和发展,需要自我和谐,需要与他人的和谐,这就进入了第二阶段,也就是人我互动阶段,即礼法与情义阶段。儒家守法重礼,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这里的礼,不只是典礼仪式或教条形式而已,而是植基于一个人内心的尊重他人的情感,亦即“仁”。其次要有情有义,孔子提出,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情义是礼法的内在依据。这个层次的特征是尊重别人与要求自己,由此可以促进人际关系安定和谐。第三是超越自我阶段,也就是无私与至善。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子路的志向是,“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这是重于情义胜于财富。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以无私的努力为过程,达到至善的效果,就是天下大同。
儒家思想的要旨在于“真诚”两字,要求人要以真诚的心去对待这个世界,要建立起自己的责任感。儒家讲的是社会规范,是调整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讲究适应社会,重视伦理学,强调道德修养,克制自己,教育别人,改善社会,是一种入世的人生哲学。然而,社会是复杂的,人是有个性的,有思想的。当我们发现个性与社会产生矛盾,又改变不了世界时,会觉得很痛苦,很无奈,如果只靠儒家,有时会觉得很累,活得很吃力,很压抑,觉得这个世界很不完美。因而,学习道家那样去启发与提升自己的心灵,可以对应现代人的心理需要。
道家讲究天人合一,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以无为治国,追求自然无为、返璞归真,涤除玄鉴,潇洒旷达,体现了机敏做人的学问。不是追求阴谋诡计,也不是一味圆滑世故,而是一种智慧和谋略。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主张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出人类要想生活的安逸幸福,必须遵从自然法则,去繁从简回归自然是释放人灵魂的最好途径。道家思想以其博大精深的哲理阐明了世界遵从自然的道理,是一种出世的人生哲学。
    此外,道家让人懂得用整体的观点看待人的一生,少年得志或大器晚成都应该坦然接受,放开心态去看待这个世界。把天道与人的生命都看作一个“整体”。天道是一个整体,人因而是渺小的。在整体之中,得失成败可以消解于无形;在整体之中,很容易孕育一种审美的眼光。道家由此把一切看开了,因而就不执著,人生也就自由而快乐。因此,学习道家,可以“顺人而不失己”,“外化而内不化”,享受与道同游的乐趣。
道家还认为以人为中心去思考人的问题,最后必定徒劳无功,自寻烦恼。不如换一个角度,那就是超越人类本位,顺其自然,尽量避免人为的造作。道家的思想是要我们设法排除人类本位的想法,敞开眼界与心胸,从整个宇宙来看一切。比如,老子强调的“道”,是一种超越人类标准的世间万物的本真和存在,是宇宙万物的起始与终结。“道”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超越外在限制,向内探求。
佛家主张四大皆空,慈悲宽大、包容忍让,视世间万难为无物,不怨天尤人,从自然,呈本性,体现了超脱修心的学问。无缘大慈,通体大悲,既出世,也入世,入世,为了挽救众生步入烦世、宣扬佛法、弘扬文化,通过入世修行,教化大众以求正果;出世,遁入空门、清心寡欲、万世皆空,要求修行者去除一切杂念,舍弃身外之物,物我两忘,身外无我,我亦非我,无我无常。出世追求的是脱离凡世间的困扰和诱惑,寻找寂静清幽之所。出世的终极目标在于渡己,即追求自身的解脱,教一切众生认识生命宇宙的真谛,脱离苦海,静心修行而到达彼岸“没有苦难,疾病,战争,贫富差别,不生不死,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佛的境界”。可以说,出世在渡己,入世在渡人。有了佛家这种心境,人就会变得豁达而坚强,远离仇恨,避免灾难。所谓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代表了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
佛家提倡“清心寡欲”,无欲即为道,慈悲即为本。是释放灵魂、实现自我的最高境界。这里的慈悲和儒家里的“仁”是一样的意思,只是佛法比较精深,不是常人可以领受到的。此外,佛家功特别强调对心性的修炼,功法则以禅修为代表,佛家功以修禅为本。
儒家的努力是一种从无到有、由简而繁的过程,其追求的是“充实之谓美”(《孟子•尽心下》)、“不纯不粹之不足以为美”(《荀子•劝学》)的境界;道家的努力是一种删繁就简、去蔽澄明的过程,其追求的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四十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的境界;那么佛家的努力是一种外繁内简、似有实无的过程,其追求的是“明心见性”、“因色悟空”的境界。不过,经过一千年的融合,在宋代,儒、道、佛已经三位一体了:以道行、儒礼、佛法为灵魂影响着每一位华夏子孙。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本厚重的智慧书,那么,儒家智慧是最中正的一页,道家智慧是最机敏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儒家提倡的“仁礼安邦”的修行思想,道家提倡的“无为而治”的修性思想,以及佛家提倡的“万法皆空”的修心思想,为我们在为人处世和修身立德方面提供了经典实用的人生哲学,我们可以从儒家修行中修炼正确的行为,道家修性中修炼良好的性格,佛家修心中修炼健康的心态。
时代在变化,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这都需要我们去探索和思考。如果我们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那么只不过徒有满腹经纶而无所用。如果我们一味老实耿直,不懂应变之道,那么只能处处碰壁,逃脱不了平庸的魔掌。如果我们素来争强好胜,百折不弯,不懂屈伸进退,那么也只能吃亏在后,赔了夫人又折兵。如果我们总是心直口快,不加掩饰,不知用晦于明、藏巧于拙,那么也只能聪明反被聪明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因此,学习儒家、道家、佛家三家做人、做事、修心的成功哲学,密切结合实际生活,可以解决现代人的许多人生问题。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9:28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