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和谐原理 [复制链接]

1#

《论语 先进》中记载:“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过”与“不及”之间有个适当的界限。孔子以直尺为喻,把这个界限称为“中”。直尺的两端,就是极端,就是“过”或“不及”。防止极端,就要平衡两端而取其中:“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孔子很赞赏尧命舜时所说的“允执其中”(《尧曰》)。他强调,人不应固执己见和偏走极端,而是应适中适当适度适可而止而行。偏离“中”,就有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失误或错误:“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为政》)所以,他坚决杜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等四种自以为是、固执偏见的现象,也认为“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他赞赏的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而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雍也》)实际上,孔子本人也正是给人留下一个执中适中的印象:“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
“庸也者,用也。”(《庄子•齐物论》)“庸言必信之,庸行必慎之。”(《荀子•不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中庸》) “庸言之信,庸行之谨。”(《易传•乾文言》)“庸”就是用,就是人们生活中所常行常用。孔子的“中庸”,就是人伦日用之中要用中行中,不可走极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就是要求学思结合而取其中,不可偏废。孔子教育点拨学生,也采用执中适中的方法:“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在待人接物上,孔子主张“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子张》)、“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尧曰》)。在审美判断上,孔子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孔子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也是强调凡是诗都要具有中庸之道,要使人的思想中正无邪。即使对待“不仁”的人,孔子也认为不能嫉恨其人过度:“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泰伯》)
中庸是孔子思想范畴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孔子中庸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要自觉修养,从而达到像美好的天一样的理想境界。在孔子看来,“中庸”是一种德行至高的境界:“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孔门高足子贡也很难达至“中庸”之境界:“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公冶长》)
孔子把“和”看作一种最高的价值,为了保持人们的和平相处,践行“仁”德,行“忠恕”之道,就要“中庸”。“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凡事都应该采取持中的办法,而不能走极端,这是实现和的根本方法。但“中庸”求“和”,并不是凡事求得一团和气,凡人皆做“和事佬”。因为执“中”需要“叩其两端”才能得到,所以也需要“权”:“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权”有权衡的意思,也有权变、变通的意思。固守执中而不知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或遇事即畏缩退让,也是一种极端。实际上,孔子最痛恨的恰恰就是“和事佬”,把那些“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人称谓“乡愿”,认为“乡愿,德之贼也。”(《阳货》)所以在执中的同时,该坚持原则的就不能妥协:“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而该加以变通的就不能固守:“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颜渊》)因此,孟子也说:“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孟子•尽心下》)
“中庸”表现在人事上面,就是以整全观的视野、自我节制的心态,对不同情况采取适中匀和的态度,兼容并蓄,冲突而融合,不走极端,不以强凌弱,争取各方面各人的利益最大化。它可以避免专断横暴,避免价值崩溃和社会分裂,保证社会秩序稳定和谐,保证人们之间的宽容和自由。这是立己和社会生存处人于一体的大智慧。“不为诡激之行,中也;不为功利立教,中也;不为兼并侵夺立训,中也。包罗万有,弃短取长,调和摄用,冶于洪炉,中也。无论精神方面,物质方面,来而不穷其极,化而不成其拘,吾民族之所以蔚然自存于人间世者,与中庸中和,固不得而绝缘焉。”
孔子的中庸思想不仅对仁、礼有深刻的影响,而且渗透到他的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文化观等各个层面。可以说,孔子以中庸思想为内核,构建起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儒家学说体系。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8:37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