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是儒家的一个重要的分辨自己善和恶的意向的道德意识。首先由孟子提出。《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儒家称良知为人类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之后很少有儒家的人专门研究良知。直至明代,才有王阳明重提良知。
现在的中国,有很多人没有羞耻感和敬畏感,没有道德底线,做了一些丧尽天良的事情,这都是缺乏良知,缺少信仰的表现。所以,培育良知对于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是极为重要的,使每个人在做事情之前,先以自己的良知来判断善恶,是否应该这样做。佛教的善哉善哉就是良知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