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性,人为贵。“天地之大德曰生”,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尊重生命的意识。天地具有好生之德,而反映在人心上,便是把生命看作天地的恩赐,服从自身的善良天性。除了天地,谁又有资格对生灵滥行生杀之权呢?
孔子认定“仁者爱人”。他家的马厩着火,他问人而不问马,体现了对人的关怀;他“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诅咒,由孟子作出了解释,那就是“为其象人而用之”——模拟人的偶像尚不能用,那杀人为殉这样残忍的行为,就更是十恶不赦了。 春秋时期,春秋五霸的秦穆公以子车氏三良为殉,诗人为此写下了恐惧、激愤又惋惜的《秦风·黄鸟》一篇,把残害生灵的恶行牢牢钉在了历史上。
“春秋无义战”。在这里我们姑且不去谈评判战争正义与否的标准,但古往今来,只要发生战乱,免不了妻离子散,生灵涂炭,累及多少无辜的生命。而我们的文化,对战争是持否定态度的。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故不美。若美之,是乐杀人。夫乐杀者,不可得意于天下。”即使打了胜仗,也要以“哀礼”处之。
此外,孟子还曾施展他的论辩之术,指出不光兵刃能杀人,苛政亦可“猛于虎”,来让梁惠王说出这些惊天动地的真理来。“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用政策,包括刑法来杀人,与以棍棒、刀剑杀人无异,为政者不可不慎。或以求大局之稳固为说,然则亦如孟子所说,“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天下易得,人心难求;杀戮不辜,最是失人;失人心者,天下亦不能久,嬴秦是也。
因此,培养起一颗仁爱之心,需要我们感怀天地好生之德,尊重爱惜生命;更难得统治者能够厚生爱民,施养民之政,行生民之策,使得大千世界更加友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