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天人合一(上) [复制链接]

1#

        纵观中国古代哲学史,天人关系始终是哲学家所关注与思考的问题。在这里,“天”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天空和宇宙,而是泛指自然(不是仅指自然界,而是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历史等人所生存着的整个世界)。而在“人”这个概念中,更内在的意义是指人的本性。“天人合一”就是外物与自我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本质是“人天合一”,落脚点在于人,谈天是为了解决人生的实际问题,也就是“天地万物人为贵”的思想。正如古代思想家们提出的“天道远,人道迩” , (《左传· 昭公十八年》)“故人者,天地之心也”。在其他的文化典籍和人物思想中,也可以找到这种观念的佐证。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到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天”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做人准则,比如《周易·坤卦》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荀子·天论》中的“制天命而用之”。因此,我们要以古鉴今,做好今人,以对天道的探寻来实现对人道的省视,顺应宇宙天地之间的自然规律。如《庄子· 齐物论》中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是要爱天爱地爱人;《庄子·山木》中的“既雕既琢,复归于朴”是要尊重并维护自然界中事物的原有形态,不妄加破坏,同时为人处世率性而为,不矫揉造作。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8:21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