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听到一口流利英语的声音,我们无疑会无比羡慕敬佩声音的主人,并不由自主得想要上去与他搭讪,仿佛忽然忘记了礼义廉耻。我们会自卑,会在内心无限放大他人的能力。人家不过是在说自己的母语,就像我们说中文,说方言那样,假如此刻的我们正在与对方谈判,自己气场的减弱完全可能搞砸一切。其实我们真的没有必要如此“崇洋媚外”。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我们要不惜一切得诋毁自己的国家、人民与文化,为什么几乎人人都轻视自己民族的东西而对外来者表示从心底的喜爱。这并不是所谓的全球化应该有的表现。我们中华民族素来是一个排外的民族,并不像日本那样可以毫无心理压力得全盘接受外来文化,我们曾经有那么多的“顾虑”,曾经的士大夫态度是那样的强烈坚决。可是如今呢?我们似乎自己将外来文化提高了一个档次,在传统物品与舶来品之间,我们几乎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舶来品;在传统节日与外来节日之间,我们也会更重视外来节日;有的甚至无论好坏,只选择标有外文的商品。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代表我们对自身的厌恶已到极致,还是已经对国人失望透顶了,才能做出这般行为。
在我们对英语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对语文的教学渐渐放松之时,我们是否想过,这已与当初喊的口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相去甚远。当我们意识到全民的素质过低,需要加强时,我们是否才想起孔夫子以德治国的重要性。当许多教育者终于想加强国学的教育时,是否被深深的无力包围?我想,这应该与《师说》中“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的场景相似吧。这样的氛围,能培养出多少真正的爱国者,而不让人才流失在外?我不知道。这样的意识,能将多少忠心献于祖国,从内心深处就有对国家的敬意?我亦无法言明。
但愿我们正在改正中,但愿亡羊补牢尚且不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