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和谐”,我们不妨先从历史上搞一下溯源。和,大意为“协调”、“配合”之意,说文:相应也;老子:音声相和;诗经:倡予和女;易经: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谐,基本上意同于和,周礼:掌司万民之难而谐和之;左传: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资治通鉴: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由以上经典言论基本上可以得出:“和”为前因、“谐”为后果。纵观中国历史,历朝历代都是在刻意追求“和谐”的,这玩意儿最早可追朔到周文王时代,《六韬》中曾详细阐述和谐“三宝”:农一其乡,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
和谐原理包含整体性、对称性、结构性、规律性和相似性,它们统一地反映了自然界物质系统和运动过程的和谐是丰富多样与简单一致的统一,这又体现了和谐的完善性与简单性。和谐归根结底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身的和谐,即和谐的客观性,这又是和谐性与真理性的统一。追求、探索和揭示自然界的和谐与对称、简单与统一,在科学史上始终是激发自然科学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心理学和美学因素;和谐原理揭示的自然界本质特性和其丰富内容也成为人类科学认识和实践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原则。数学的形式美表现了自然界高度的和谐对称。人类的科学认识总是表现为通过和谐对称中的差异即不和谐、不对称而到达新的和谐、对称,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从而在越来越普遍的层次上深化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并在更高层次上使这种认识得到统一。例如,当代自然科学发展不仅在揭示着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之间和宏观、微观、宇观诸层次的和谐统一;还揭示着自然界4种基本的相互作用的和谐统一,以求自然、社会和思维之间更大的和谐统一。这正是和谐原理具有的科学意义。
[em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