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天人合一(上) [复制链接]

1#

中国哲学不重区分,往往宇宙论与人生论相携而谈。因为大部分的中国思想家、哲学家都认为宇宙之本根即是人生之准则,所以中国哲学里关于人生最重要的一个范畴便是“天人合一”。它又涵盖了两方面内容:一是天人相通;二是天人相类。天人相通最早由孟子发端,而天人相类则是由汉代的董仲舒所提出。
天人相通论认为天道与人道可以一语一贯之,宇宙天道是伦理道德的根源,伦理道德是宇宙天道的显现。因此天之根本性德早已蕴含于人之性德之中,孟子认为只要善于做“求放心”的功夫,最终便可获得“良知”的自然显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达到了尽心知性便能够最终达到“知天”,这是因为人性授之于天道,故知性自然也就知天了;天人相类是由汉代的董仲舒首倡,他在《春秋繁露》提出了“人副天数”的命题来为自己天人相类的思想做佐证,认为天人在形体性质上是一致的。天有春夏秋冬四时如同人有喜怒哀乐,“乍视乍暝,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乍哀乍乐,副阴阳也……”,把人的喜怒哀乐同天的阴阳四时等对应起来,以此来说明天人相副。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8:21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