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以为生命的真正意义就在于体道、行道,人们假如躬身践行的按照“道”去生活,即使生活贫困,精神上也是快乐的,这就是所谓的“孔颜之乐”。因此他十分赞扬那种在贫困中自得其乐的精神,“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因为生活清贫而又乐在其中,被老师称为贤人。孔子认为只有安贫乐道,不追求物质利欲,才可称为“好学”,“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论语·学而》中子贡问于孔子贫穷但不谄媚这种德行如何,孔子回答“可也。未若贫而乐”,由此可见孔子是把“贫而乐”看作是很高的德行,这也就是为什么其称许颜回“贤哉,回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