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中华十大义理 [复制链接]

1#

    明德立,则万民和乐,故以克明德为本。今复旧说以立其意。
    所谓克明德,承康诰之语,意明明德乎天下,应惟左是行,方成其鹏志,而治世亦已矣。所谓克明德者,一言谓之曰彰盛德于世也。君子立其身而仁德致矣,曰内修;君子立其身而仁德彰矣,曰外修,而仁义为本,彰为用。标仁德乎天下者,其独君子乎?弗矣!大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者,内修也,寓其言而意表者,应为上下交争仁德。国运济,明德彰,是故克明德自内修始;内修自仁德始。
    夫内修者,子思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而总之。窃以为格物、致知者众矣,末矣;而诚意、正心者鲜矣,本矣。故独发诚意、正心之端,梳明德之内质,礼乎庶人。君子欲诚其意,庸人独致其知,欲诚其意者,盖慎其独也,克己束行。虽金帛不为所动,虽利禄不为所趋,弗为饔飧而不知检,扪心而诘,正行于天地之间,慨然无畏;独致其知者,枉为之行,啁啾相继而言无意,晨昏复沓而行无涯,遥若渊故流深,迩视腐水横溢。徒然掉书袋耳。子尝谓曰,行有余力,方以学文,其不为本末倒置耶!虽弗蛆虫,于世,生而何益,徒一饭囊耳!
    内修毕,外修继之。余所谓之外修者,尽一己之所为,克明德于世,而达造化之极。圣人有行藏之宜,斯当出行以教化天下,正他人之心,诚他人之意。礼宜维新,是故亲民之德。匪绝故之圣儒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者。是故君子若此,当无所不用其极,若以克明德于天下,尽心诸上,人皆可教,谨庠序之教,申孝悌之义,次见闻之于是,方可就矣。故言,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君子欲致礼于天下,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君子以其极,而教化不却众庶,是故欲克明德于天下,求而不得者,未之有也。
    克明德,岂独君子司其业乎?否矣!人皆可以为仁,人皆可以为圣。君子率而众习,克而众守。其人弗见,而世皆从之,则仁义之众庶矣,明德亦彰矣,何为其然也,圣心备矣。余者见贤而思齐,而贤愈贤也,步其后着,予等之心性方为之后矣,此为自明,非教化之利也,若尝言之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之同化。故芝兰弗染于身,而渐入乎脾肺。于不觉间,感化众物,乃君子生性之所,毋以雕琢,品性之修,已至矣。
    行虽修而不显于众,君子弗然,君子当率礼于天下,教化于世,因而礼治。礼治明德自内修始。诚意、正心,而达外修之济天下,适时而作,明德应时,其命维新,方育新民,置仁德于四海,克明德于天下,以其治世,方为君子矣!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9:28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众德之善得以差异的原因在于人的差异,得以趋同的原因在于趋同部分人的共性。善恶的衡量尺度生于心;与时代、地域、教育程度、家庭背景以及人所经历过的不同境遇等因素有关,而人人的所经历的上述各条件不同,所以人人的善恶观点各不相同。但又因为有部分人的经历有重合点,所以这部分人在某些方面就会存在善恶相同或者相近的情况。也由此,善恶的衡量尺度变成了群体之间的对抗,是道德的攻辩。而世界绝对的道德,则是一个伪命题,善恶导致道德的选边站。因善恶的衡量尺度各不相同,道德的高下也因人而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不同,其道德标准也不同,相互攻讦成了道德战争的必备武器。然而,因善恶的衡量尺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道德观并不存在优劣高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