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高明而道中庸”,出自《中庸•第二十七章》,意即,极高明的境界并不非要在多高的地位上获得,而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便可达到。体现的是超越境界与现实态度的统一。“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 冯友兰集句自题座右铭也体现了中庸思想的重要性。
中庸思想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由孔子首次提出,经由子思、孟子、董仲舒和朱熹等儒家代表人物继承发展,其内容日臻丰富。“中庸”概念首先出现于《论语》中,由孔子最先提出。中庸思想的第二个来源是《周易》。在《周易》之中,“中”的观念是相当突出的。孔子正是在古代“中”的基础上,将它加以适度发展,形成“中庸”思想。“中庸”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基本范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中庸的深刻内涵。
1、在孔子看来,“中庸”是关于人的道德准则的重要哲学范畴。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孔子视中庸为一种最高的道德,践行中庸,使行为恰到好处,是道德实践的最高境界。
《中庸》一书中记载了孔子对中庸思想的论述,其中有说:“喜怒哀乐之未发,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就是主张把人们的感情欲望、思想行动控制在道德范围之内,使之恰到好处,带到中和的境界。这样,天地就各得其位,一切都走向正确的轨道,万物也会发育成长和繁荣。当然,“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标准,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正如孔子所言“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中庸》第九章)之所以说中庸难,孔子自有他的理由:“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中庸》第四章)
2、孔子的中庸思想意味着持中、不走极端和过犹不及等方面,体现的是一种适度原则。孔子的“中庸”反对“过”与“不及”,追求一种恰到好处的“度”。孔子的中庸思想要求把握事物度量的正确性,不走极端,这是一种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最高境界的概括。但应明确的是,孔子所说的“中庸”不同于折中主义,孔子的中庸思想与折中主义有本质的区别。
3、孔子认为达到中庸的办法就是“用中”和“时中”。
孔子用中、时中的手段之一是“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也就是不用两种极端的办法与手段处理事情。它要求通过把握事物两端而达到用中的目的。但中本无定位,只因两端而存在。故孔子强调执其两端以用其中。孔子用中、时中的最高手段是“权变”。由于客观事物是不停地变化和发展的,倘若不能知情而变,则中亦不中了所以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指出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固定不变的要怎样做,也没有固定不变的不应该怎么做,而是怎样适合情理,就怎么去做。所谓的适合情理就是随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权变是在事物变化中求得中道,是达中的最高手段。
内涵决定性质,通过对中庸思想的深刻解读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和特征和巨大的包容精神,与中庸思想崇尚调和持中有直接关系。中庸思想 “集中展现了儒家包容性的人文主义精神 ”,这也就再次使我们领悟“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思想精髓,进而做一个内外兼修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