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仁”涵盖了多种的内容。如“温、良、恭、俭、让”,它是区别小人和君子的标准。然而,“仁”不能被视为这些德目中的其中一种,因为它是一种境界状态。孔子并没有直接统一的回答。他对不同的弟子有不同的回答。正式因为没有具体的内容,因而具有普遍性。
中国哲学是一种实践的哲学,体“仁“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实践“仁”。“仁”的过程是不断克己复礼的自我完善,这部分主要是体现在对社会的承担意识上。《论语》里边说:“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仁”是一种体贴同情的忠恕之道,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更是一种为正义而从容不迫的精神。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仁,没有边界。正因为如此,它成为我们道德修养的一种导向,我们对于仁的追求没有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