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相和,才能产生可口的美味;六律的相和,才能形成悦耳动听的音乐;善于倾听正反直之言的君王才能造成“和乐如一”的局面。贵和,作为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中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史伯说:“和则生物,同则不继”,不同事物相互配合而达到平衡,才能算和,才能产生事物。如果把相同的事物放在一起,就只有量的增加而不会有质的变化,就不可能产生新的事物。孔子继承了这种重和去同的思想,他说“礼之用,和为贵”,又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把“和”与“同”的取舍当作是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易传》高度赞扬了和谐的思想,提出了“太和”的观念。“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贞。”但是这种和谐不是排除矛盾、消除差异的和谐,而是包含对,升降、动静等对立面的,相互作用,相互消长的和谐。
传统的和谐观念,强调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平等相处,互惠互利。这种兼容并包的精神造就了中国文化有容乃大的繁荣。此外,对于天人之间,中国文化亦强调天人的和谐。中国文化和的精神,无论是解决当今全球化趋势下的文明冲突,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