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九、知耻 [复制链接]

1#

《礼记·中庸》:“知耻近乎勇”。知耻非勇,然足以起懦。孟子也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虽然孟子从性善论出发认为此四心乃人与生俱来的品质,不是外物所附加的,但对儒家强调知耻足以起懦的思想传统还是一脉相承的。 知耻而后勇,通过对羞恶之心的强调,或者说对内心的懦弱的正视来是人们变得勇敢起来乃至达到修身齐家平天下的目
的是古代中国士大夫的一个极好的传统。 
春秋时期,吴越交兵,越国兵败。越王勾践入吴宫,做了吴王夫差的奴隶。勾践知耻有勇,获释回国后。他卧薪尝胆,访贫问苦,任用贤才,发展生产。那种状况,在中国历代统治者中绝无仅有。
在我看来,没有所谓生来就很勇敢的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因此在刚开始,可能每个人都是懦弱的。只不过有些人敢于正视自己内心的懦弱、胆怯和绝望,并进而努力铲除这些心灵的杂草,最后终于变得勇敢坚强,能够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卢梭的《忏悔录》中,他的坦率和真诚达到了令人想象不到的程度。在他身上,既有崇高优美,也有卑劣丑恶,既有坚强和力量,也有软弱和怯懦,既有朴实真诚,也有弄虚作假,既有精神和道德的美,也有某种市并无赖的习气。正是这种对自己的缺点和过错的不遮掩的袒露,使得我们至今读来仍能为之震撼不已。感觉真诚的卢梭像一面镜子,使我们看见了自己丑恶、软弱和怯懦,而他的忏悔则如一条鞭子,驱使我们走向真正的自我。
日本的文化类型有一种耻感文化,其实中国文化也曾被称之为“耻感文化”,因为古代文化经典一再把“知耻”作为中国人为人处世的最后底线,而“礼义廉耻”四字格言又把“耻”字作为归结。耻感,是法律之外的集体内控力,但在当代中国,特别在文化人中间,已普遍麻木。所以我在这里号召大家从现在起,正视自己内心的那些软弱、怯懦和丑恶,做一个真诚而勇敢的人。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4:17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