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继承父志 [复制链接]

1#

继承父志,并不仅仅是狭隘的继承父业,而是传承父母的志向,发扬祖辈的优良品德。现在很多人把总是很片面的看待继承父志,把其看成是一种陋习,其实我觉得不然。时代已经改变了,现在的父母不会强迫我们再去做一些我们不愿意做的事,职业的选择也相对自由化了。所以我们这里说的并不是继承父母的衣钵,而是帮助父母实现他们想要实现未曾实现的一些梦想,不管最后的结果如何,我们尽力而为。
司马迁饱受极刑却忍辱负重,隐忍苟活,不为别的便是因为父亲的遗愿。按照当时的子承父业的继承方法,司马谈死后,司马迁必为太史。司马谈说:“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就是说,一旦司马谈百年,司马迁接班之后,一定要秉承父亲的遗愿,把父亲想写的东西写出来。可以看出,司马谈对司马迁寄予厚望,他非常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光耀门楣,续接祖上的荣光。不要说,父亲的这种期待,肯定让司马迁感到有沉重的责任,司马迁没办法自寻短路,他必须完成父亲的嘱托,这是他作为司马家儿子不容推脱的责任。
他是在用《史记》继承父亲的遗志。孟子曾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按照这种解释,司马迁有理由去死。但是司马迁对于“孝”,有着他自己更深刻的理解。在司马迁看来,孝是有层次的。孝,最基本的层面是照顾好父母,为他们养老送终。中间层次的孝,是要好好工作,报效国家。最高层次的孝,是自己要有所作为,顶天立地。《孝经》有言,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在司马迁看来,扬名后世,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英名,以此给父母挣得荣耀,那才是“孝”最高端、最根本的体现。他父亲教他的原话叫做“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司马迁认为,孝有大小之分,所谓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只能算小孝;扬名立万,光耀门楣,才是大孝。正是这种对孝的理解,让司马迁决定活下去,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父亲的心愿。
 我们不用像司马迁那样忍辱负重,我们只需在父母有生之年,少些尖锐,多些温暖,少些叛逆,多些顺从。这并不会影响我们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自由,这只会让我们的心底更多的安静和平和,只会让父母有更多的笑容和美好。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2:41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