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自强不息已经渗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中,成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精神因子。张岱年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有四点,其一就是刚健有为。1914年,梁启超先生在清华大学作题为“君子”的演讲时,即以“自强不息”为中心,激励清华学子发愤图强:“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曝十寒之弊,且学者立志,尤须坚韧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若或见利而进,知难而退,非大有为者之事,何足取焉。人之生于世,犹舟之航海,顺风逆风,因时而异。如必风顺而后扬帆,登岸无日矣。”接着,他又提到了“坤”卦中的“厚德载物”,以为“坤象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君子责己甚厚,责人甚轻”。梁启超先生通过对这两卦的分析,要求莘莘学子既要像天体运行那样,有着刚健有为、奋发进取的精神;又要像大地包孕万物一样,有一种兼容并包、广收博采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