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我们今天多数理解为忠诚、忠贞、忠爱等,也是在多数情况下把它的对象定为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其实“忠”由“中”由“心”,“中”在《中庸》里的解释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而“心”在《孟子》里是与性、命直接相关的,孟子谓:“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性事天”。“中”和“心”所指向的都是我们自己,是教导我们人之为人应该如何的方向。所以“忠”的第一义应该是对自己忠,对自己忠即意味着我们要对自己负责,时时慎独检讨己过,这也正是反求诸己的功夫,我想这才应是忠的本义吧。如果一个人对自己都不忠诚不忠贞,很难想象他对民族国家也是忠诚的,纵然是忠诚的,这样的忠诚恐怕也是缺乏实质性内容的,故“君子有诸及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然忠并不是自私自利,相反它是在正确合理地定位自己人之为人的所是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的悲悯情怀并毅然决然地去承担的大丈夫气概,此之谓忠。这也正是传统文明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遗产,应正确认识而承继发扬。有此“忠”,天地正气莫不浩然期间矣。对自己忠,才能自然而然地对民族国家忠,如同水之就下,火之炎上一般,不是强求,非源于外,而是发自我之赤诚之心,此亦“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也,集义功夫的真谛亦在斯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