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的学说早在阳明谪居龙场时就提出,是阳明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后最先提出来的,后辟贵阳书院所教授的主要内容也是这一思想。“知行合一”的思想贯穿于整个阳明思想的始终,是阳明功夫论的核心内容。这一思想的提出是有其思想背景的,主要是针对当时盛行的朱熹的“知先行后”说而提出来的补偏救弊之方,由于“知先行后”的思想在长期的历史流传中已日渐僵化进而导致知和行的分离,“知行合一”思想是为了救“知而不行”和“行而不知”两种弊端而提出的猛药。所以《传习录上》的开篇徐爱的困惑正是拘执于朱子的知行说而导致的,这也是当时大多数人的困惑。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说真是为了告诫人们道德意识与道德实践是本末一体的,而不是相互割裂的两段,“见父知孝、见兄知悌”这是一体的行为,亦诚如他所说的“见父则孝已在其中,非是又立一个心去孝;见兄则悌已在其中,非是又立一个心去悌”“某今提个知行合一,正是有一群人只是知而不行,此不可谓之真知,还有一群人只是懵懵懂懂地去行而不知,某今就提掇之耳”。由此可见,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是针对其直接的现实语境而提出来的,有直接的可操作性。直到晚年阳明将这一思想进一步提炼而提出“知行本体”的思想,其经典的表述是“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其实这也正是阳明的“致良知”思想,其功夫论的核心也正是若此。所以他在总结自己一生的学问时如是说:“吾平生所学,只是‘致良知’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