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孝: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

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而“孝”作为儒家的核心价值,更是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曾国藩曾说“读尽天下书,无非是一个‘孝’字”。
“孝道是将人性美好而光明的一面扩充生发”,孝起源于先秦时期,在春秋战国为儒家学派所大力倡导,得以高度发展。至汉朝,能否行孝一度成为选拔任用官吏的政治制度。当代社会孝的思想观念大抵也是从先秦儒家思想发展演绎而来。而孝的核心观念——“善事父母”也被一直保存了下来。纵观全世界,恐怕也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具有如此完备的孝道体系。随着清末封建王朝的土崩瓦解,“五四”新文化兴起,孝制度以及孝文化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影响力逐渐削弱。
21世纪,中国面临社会老龄化加剧问题,民众家庭伦理道德观念淡化的现实,需顺应时代召唤,弘扬传统文化,将孝道及孝文化推陈出新,以先进的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我们说时代在进步,孝文化也在发展进步,先进的部分被保存,落后的被剔除,我们就是要将优秀的道德品质与文化发扬光大,而不是将腐朽的古董拿出来展览。对传统孝道批判性地继承和创新才是当代社会孝文化的真正意义。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3:16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周代将孝道作为人的基本品德。当时提出的“三德”——至德(道)、敏德(行)、孝德。“三行”——学孝行,以亲父母;学友行,以尊贤良;学顺行,以事师长。成为社会道德教化的核心内容;春秋时期强化礼教。《左传》中有“六顺”: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孔子继承了商周的伦理思想,创建了独特的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体系。孔子的孝观,如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在孔子这里的孝是自下而上的孝,是仁义内涵的体现,是以亲情为基的家庭、血缘关系的拓展,是不管从物质上亦或是精神上对父母的满足以及敬爱,从生前到死后的孝敬之情,表明了对父母由敬至爱到孝的过程。而发展到了孟子则讲的是孝顺,是无条件的顺从、孝顺。
孝敬更多的比孝顺在内容上更加丰富、更加符合由仁义行的内涵,因为它更多的是从心里、内心上讲孝,而孝顺更的是讲顺从,注重的是形式而不是内容及内涵。孟子论孝的典范是舜,孟子称舜为大孝之人,舜是二十四孝中是典范。孟子关于孝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了中国传统伦理观念以及家庭伦理关系,使得“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的重心是父子关系,而不是夫妻关系。中国传统家庭在本质上是血缘共同体,而不是婚姻共同体”。说明了这一思想对人们的影响,不能不说是以后的传宗接代思想以及重男轻女思想、男尊女卑思想的源头。继后儒学发展至董仲舒则强调“三纲”思想,其中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都是基于这一理论基础之上的。但是我们更多的是要看到儒家思想的孝观念在教育我们要孝敬父母、敬爱长辈方面上的正面影响,虽然历史的发展不如人所愿,它有可能加入了统治者的政治上的需要,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孝观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需要传承下去的民族灵魂。我们分析认识它的负面的影响,是为了更好的把握、了解正面的意义。总之,传统的仁义思想在亲情以及家庭、关系上表现出来的是孝道,而孝道包含了对长辈、父母的由下至上的行仁义的观念,但是我们不提倡愚孝,不提倡没有在基于仁义的基础上行孝,是道德所不允许的。
TOP
3#

《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摘录和理解: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就是说父母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为就能算是孝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忧。”就是说父母的年纪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一来对他们的寿命感到喜悦,一来又时时刻刻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就是说父母在的时候,不要出门远游,如果非得要远游在话,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是说孝之难就在于孝敬父母的时候的脸色一定要和颜悦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来孝敬父母。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是说对于父母最担心是他们的身体健康。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是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是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子曰:“弟子入则孝。”孔子说弟子在父母跟前,就应该孝顺父母。
TOP
4#

孝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但由于“五四”运动之后,孝道作为封建专制主义遭到了猛烈地批判。解放以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孝道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遭受了灭顶之灾,被看作封建糟粕丢进了历史的垃圾场。在多元文化的今天,孝文化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受到人们的重新审视,它对我国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等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十一世纪,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中国传统固有的小家庭模式开始走向世界。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人际关系等等都将产生巨大的变化。许多传统的文化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当前,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也必然随之变化。正是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文化多元、价值取向多样,各种观念交融碰撞之际,社会所需的新道德规范和价值体系尚未完善,人们对孝文化持各种各样的观点和看法。
孝文化是社会化的产物,不是个性化的产物。现代社会,青少年讲究突显个性,突显自我价值,现代外来文化被广泛传播,被认为是时尚的代名词。长期以来,国人认为,西方文化就是富强的象征,传统文化就是落后与低俗。因此,现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批判的较多,接受的少。
我们应把弘扬孝文化上升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高度来认识,在思想上重视孝文化,在生活中践行孝文化,在工作上推进孝文化,加强领导,采取措施,合力推进孝文化建设。要健全法制,完善制度;要整合力量,推广经验;要制定规划,常抓不懈;要表彰先进,重在激励;要关注老龄、关怀老人。孝的本义是对父母,对老一辈的尊重和关爱。关心老人,为他们奉献爱心孝心,是晚辈的一种义不容辞的义务。我认为,在我国进入老年人社会的时候,在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建设的活动中,应该把孝文化教育作为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持之以恒,使年轻一代成为孝敬父母、热爱国家的高素质的新型人才,为最终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