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现在许多大学生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知行不一致。大家认同正确的价值观,但并不一定践行他所认为正确的价值观。明明知道应该扶老人,实际却不会扶。知道拜金主义丑陋,却还是要追逐。当然,首先认同正确的价值观是个好事,至少说明人们的是非观念,社会的道德观还走在正确的方向。不践行,这说明人们在正确的方向之外又有些其他的想法,或者说有了杂念,比如享乐,金钱,欲望等。
有这样一个以大学生价值观为主题的问卷调查,有一题是当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你怎样选择?说统计结果,86.28%的同学选择了“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然后根据此条就表明当代大学生多数都是忠诚国家,具有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我认为以一个实际还不存在的假设来提问题,答什么都显得苍白无力。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做调查的时候愿意这样承诺,但当政府需要拆迁就不惜当钉子户,不惜赔上性命也不肯退让半点利益。我们在谈论还不立马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的问题时,倾向于作积极的表态,而一旦有个人利益之争时,立马“脸红脖子粗”。
马克思指出:“在利益仍然保持着彻头彻尾的主观性和纯粹的利己性的时候,把利益提升为人类的纽带,就必然会造成普遍的分散状态,必然会使人们只管自己,彼此隔绝,使人类变成一堆互相排斥的原子。”当道德行为与评价主体所持的评价标准不一致时,就出现了个人道德行为与社会或他人道德评价标准的冲突,形成道德知行冲突。同时社会变革又让传统的道德体系受到强烈的冲击,致使传统的道德未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出现新的调适和生长点,一些旧的道德规范失去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行为的约束作用,而新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体系又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就导致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主体迷失倾向”,“知行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