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道德中的“义”,作为理想人格的根本特征,是君子内在的本质。“义”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重要内容。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认为,在人类生活中,有一种比个人的实际利益更高的价值,这就是道义。孟子把“义”作为判定人们行为的道德标准,视“义”为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他认为“义”在人生价值中最为重要,因而应重义而轻利,主张一切唯义是从,反对唯利是取,提倡“见利思义”。孟子更是提出了“生”与“义”发生冲突时,舍生取义的价值选择。他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尚义反利的思想。“义”所代表的是社会公认的人们应该遵守的社会规范,倡导的是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和谐、有序。因此“义”反映了古人在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千百年来“义”已经成为一种传统美德深深根植于民族精神中。“路见不平一声吼”式的“义”是武侠小说中永久的主题,体现了人们心中的对“义”的崇尚和追求;“苟利国家生死以”式的“义”在民族危难时刻,是凝聚民众的精神支柱。“仁义”思想是孔子思想道德体系中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是维护社会和谐有序的伦理道德思想。
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谭嗣同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他坚信“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谭嗣同在能够出走的情况下没有出走,而是选择了舍身取义,准备用他的鲜血来唤醒沉睡的国人。真正是做到了“我以我血荐轩辕”!谭嗣同的死,对后世的影响及其长久深远,绝对如他自己所说,是死得其所!这也是大义,不是一般人的大义,也更值得人们尊重和景仰!
如今社会“舍生取义”的人越来越少,相反,“见利忘义”的人比比皆是。国家工商总局公开曝光侯耀华、李金斗、郑多燕等演艺明星代言虚假广告,这些人为个人收益,给消费者物质、精神和身体等造成极大损害。现在,确实通常不需要我们作出“牺牲自己,获取正义”的行动来,但是,我们在社会生活中,还是应当有“舍生取义”的精神,为了集体和社会的公共利益,牺牲一点个人利益是可以接受的。在社会丑恶面前,要敢于出头,维持正义,不要让冷漠传递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