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2楼wd8807140624的帖子孔子“仁”的观念,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其概念范畴包含道德伦理,讲“爱”、政治伦理,讲“礼”、哲学论理,讲“道”。其精神深深地影响并主导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为中华文明谱写了不朽的篇章,也为世界文明发展史做出伟大的贡献。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观念发生了重大变革。“周礼”受到冲击,子杀父,臣弑君,等“僭越”之事时有发生,人们希望恢复以“周礼”为准则的社会秩序。孔子继承和发展了早期古代经典中有关仁的用法,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一整套理伦学说,[①] 不仅重新用人本主义精神解释了仁,而且把仁提升为最高的理想。古代传统把天与人,祖先与后代、圣人与普通人统一起来的基本倾向与基本精神都被孔子纳入到了仁这个基本概念中,这样,仁就成了一个既能表现人类优良美德又能表现超越原则的包含性概念。仁的儒家起源可追溯到儒家传统经典的早期部分。仁最早出现在《尚书》中,在某些场合“仁”被写成是与仁有相同发音的“人”。在《诗经》中的一些公认为是后人添增的诗和前言中,我们可以看到“仁”这一概念。到了春秋时代的早期,仁已经成了一个重要的道德与宗教概念;而到了人们诠注《春秋》的时候,仁无疑已成为一个大家普遍使用的概念了。在这些著作中,仁的含义既指某种特殊的道德品质,也指若干美德,尤其是那些与爱人、助人以及对父母行孝等等有关的美德。仁的概念在春秋时代早期发展成为一个重要术语,为后来的儒家传统所理解的仁准备了条件。[②]
总之孔子的“仁”观念一般理解为道德范畴,讲“爱”;政治范畴,讲“礼”;哲学范畴,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