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五、仁的价值 [复制链接]

1#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儒家仁道精神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忠恕恻隐的仁爱精神,二是生生不已的发展动力,三是万物一体的超越意识。当今人们真切期盼和平发展,却受到强权称霸、恐怖战乱、欺诈掠夺的困扰,人类要想达到和谐共处,实现互利共赢,不妨从儒家的仁爱思想中汲取和借鉴一些理性发展的思想精华。
儒家仁道精神最基本的思想是忠恕与恻隐,也是孔孟仁学与仁政思想的主要内容。“仁”无疑是孔子思想的中心范畴和灵魂所在,孔子论“仁”因人因时而异,没有统一界定。因为“仁”不是任何具体的道德要求,而是“全德”之称谓,任何界定都将是对它的限制,都不足以表达其完满性。这并非说“仁”无确定含义,只是说其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必须与具体的事物与环境相联系,不能片面加以理解。“仁”的重要含义之一便是“爱”,儒家之爱的范围很广,其中当然也包括爱己,即爱惜自己的身体与自己先天的善性。但爱己只是一种低层次的爱,儒家的仁爱显然超出了这一范畴,它不仅是爱己,更是爱人。孔子曾明确的讲述:“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爱人之“爱”不仅超越了爱己之小爱,而且在情感层次上达到了“泛爱众”的境界。儒家的爱人思想对不同情况,有不同爱的方式和要求,故孔子针对不同弟子的提问,作出过不同的回答。《论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仁忠。”(《子路篇》);“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阳货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宝,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篇》)这都是“仁”的具体内容和践行仁的具体方式,虽然表述各异,但其中都体现出总的精神即爱人。“恭”是爱宾客,“敬”是爱尊长,“信”是爱朋友,“惠”是爱民众。孔子提出了两大仁爱原则,一是“克己复礼为仁”,二是“孝悌为仁之本”。“克己复礼为仁”是解决爱人与爱己之矛盾的原则,它要求两者发生矛盾时,应限制爱己而扩充爱人。“孝悌为仁之本”则是肯定爱人的等差性。儒家认为,万物皆有其根,人之根便是其所源于的血亲。故在爱人中爱亲要较之爱他人更亲切,孝悌之爱较之恭敬信敏惠之爱更根本。发扬仁爱就必须与主体自身的心理感受、道德修养、事功建树和人格完善紧密结合起来,以己之心理感受去推及人之心理感受,以自己的率先修养、事功建树和人格完善去促进、带动他人的道德修养、事功建树和人格完善。这便是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前者体现了推己以及人的“恕”道,这是从消极方面去爱人,是仁爱的最低要求;后者体现了尽己以待人的“忠”道,是从尽己方面去爱人,是仁爱建树的高层次要求。孟子认为仁有恻隐之心就如同其有手足四肢一样,是自然的,“恻隐之心”是与生具有、不需学习而自然知晓的“良知”。仁只要顺其本性便可将这种“良知”转化为理念,还把这种先验的道德能力视为“良能”。孔孟所宣扬的这种仁爱精神一直为后儒所集成,程颢言“切脉最可体仁”,认为仁爱之心对于仁爱物件一触即感,如见到他人疾苦,则自会生出同情之爱,见到尊长,自会生出敬重之爱;反之,则斥之为“麻木不仁”。程颐则谓“爱自情,仁自性”,情自性生,爱由仁出,把仁与爱视为体用关系,强调了两者的统一性。朱熹将“仁”理解为“心之德,爱之理”。王夫之更是继承孟子良知思想,视仁爱为主体中原本之良知。儒家将“仁”理解为仁爱精神,视之为人与社会发展的道德准则,也成为儒家推崇的共同宗旨。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4:24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