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礼的原则 [复制链接]

1#

道德是人的一种文化创生。从道德的起源来看,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生存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道德是人对特定社会关系的一种价值预设,由生活中的契约生发出各种规则,并逐步积淀、发展成为风俗、习惯、舆论和社会意识。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源于。因而,道德教育的实现方式也离不开文化本性。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8:06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

TOP
3#


  我觉得礼是一种高贵的品质。礼需要真诚。俗话说,与人交往,以真心换真情。只有你用真诚去待人接物,别人也才会以礼相待。如果出言不孙,亦或蛮横无理,则只会自降身份。个人认为礼的前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这句话十分精辟。自己都不想要的东西又怎么能强加给别人。“礼尚往来”虽可,但要适度,否则就变成了腐败,增添了邪念,玷污了礼的圣洁。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处于高位的人,待下不能宽宏大量,行礼时不能恭敬严肃,居丧时没有悲痛悲伤的表情,这种行为我怎么能看下去呀!”

   孔子的这句话这是告诉了我们,一个人就算位居高位也要礼贤下士,待人接物要以礼待人,见到长辈应该恭敬,见到丧事应该哀痛,这样才算一个懂礼的人。

TOP
4#

孔子讲“不学礼,无以立”要求“约之以礼”“齐之以礼”,荀子也讲“礼者,所以正身也”“礼以成文”。

《呻吟语·应吴》提到过:对忧人勿乐,对哭人勿笑,对失意人勿矜。

做人亦或者是活着,我们的世界亦或者是生活不能只是围着自己转,就像这浩瀚的宇宙,我们无法说清是太阳围着地球转还是月球围着地球转,抑或者是地球围着太阳转还是地球围着月球转,更或者是太阳围着月球转还是月球围着太阳转,就算是无数的论证也无法说清他们到底是谁围着谁转,它们的轨迹中有着无数的中心,在不同的角度我们亦可以看到不同的中心,不同的轨迹。生活亦或者是人生就像这浩瀚的宇宙,我们只是其中的一颗星辰,我们要围绕着许多星辰。

人这一生有时并不是为自己活着的,我们总是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影响,我们的每一个脚印都有着太多太多的思考,我们都已不是懵懂的少年,我们都已不会莽撞的前行,我们都已不会做随心所欲的事情···看到别人忧伤我们会去开导他,看到别人哭泣我们会去安慰他,看到别人失意我们要去鼓励他···

成长就是这样,学会了做人,学会了礼仪。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又给我们上了一课,我们也开始懂得了,有些事情是不能去看的,有些事情是不能去听的,有些事情是不能去讲的,有些事情是不能去做的。所谓的“Curiosity killed the cat”便是这个意思吧。好奇心是人的一忌,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当自己不能克制自己的好奇心将会发生什么,但是那一定不会是什么好事,一定会害了自己就像那九命的猫,最终也是把自己的九条命输给了好奇心。

“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如是问,就用这问句来结束,相信大家在看完后都会有自己的回答,就把这答案留在心里,用行动亦或是行为来说明一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