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五、仁的价值 [复制链接]

1#

孔子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是儒学的理论基石。一部儒学史某种程度上即是对仁的诠释历史,“孔门之学,求仁之学也”。《论语》是孔子和其学生言谈举止的记录。《论语》中论及“仁”的地方比较多。据清人阮元统计,《论语》“凡五十有八章”,“仁”字出现“凡百有五”[1]。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2]①“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贤,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论语·颜渊》)等等。但是,孔子并没有给仁下一个普遍、固定的界说,他往往是随机而发,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针对不同主体对象,所阐述的“仁”的含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因此,如何理解孔子的仁便成了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问题,以至有学者称“仁构成孔子学说中的一个高难问题”。[2]那么,孔子所谓的“仁”究竟是指什么?笔者主要从伦理学的意义上来揭示“仁”的价值内涵。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4:24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舍利取义,不只在古代有,在今天也有许多的例子。有许多的利益,例如物质、精神、个人、整体、眼前、长远的利益,以上各种利益,凡是符合正义原则的,则取之;凡是不符合正义原则的,则弃之。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说君子明白的是义,小人明白的是利。这就要告诫我们不能舍利取义。

         我想大家都知道鱼和熊掌吧,这个例子也引出了舍生取义
TOP
3#

孔子说“仁者,人也”,“义者,宜也”。意思是人与人的相处,应该以人为本,看重人,注重人事的变化。不论爱人或恶人,都能合宜才是合理的态度。

 仁和爱看似相同,却不尽然。爱人是广泛的,只要是人,便不能不爱。因为爱是平等的,不应该有差别;仁则是有差异的,先从爱自己做起,以自爱为起点,

逐渐向外推展。而且亲疏有别,不能一视同仁。道德的名目,虽然因人、因物、因事而有不同,根本的原理却只有一个,那就是仁。
TOP
4#

。众德之本,乃在于无为。儒家,源自道门。秉承三皇五帝之法,上古民风淳朴,三皇道治,清静自然,人民自化,五帝德治,除恶扶善,自此有了善恶之分。随后人心不古,诡道盛行,是以夏朝重赏,商朝重罚,有周一代,赏罚并重。春秋孔子之时,兵祸连连,弱肉强食,周天子犹且仰人鼻息,而况星斗弱民?

是以孔圣强调自我休养的加强,如果人人都能以宽容、恭敬、诚信、勤奋、慈惠来约束自己,也就是守礼而不逾礼,那么在那乱世,也就有了王道再兴的希望。这与后世儒家成为儒教,以社会伦理学强制于民是不同的。自朱熹以后,儒学渐渐走上一条偏激狭隘的歧路。这就是因为圣人之学被腐儒用以谄媚君王而失去了民本思想所致
TOP
5#

老子认为,正确的治国模式应是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即以正道治国,以奇术用兵,以无为治理天下。当然,老子的无为而治是手段,无不为是目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境界。

一是道为德之全体,德乃道之部分。二是以无为治天下,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因此,老子提倡的无为而治是真正意义上的德治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历代统治者以儒学为正统国学,德治的概念便成为儒家的专利,在实际治国主张方面,孔丘提倡德治。他的德治主张是其学思想在治国方略上的推广和具体作用。他说:为政以德,譬如此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他认为用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礼治

纵观历史,每个周期的强治周期段初期都实施了道家提倡的“德治”,这种治国方法在商初、汉初、唐初、明初承袭暴治周期段创立的体制,由开国时建立起来的权威,出于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发展经济的目的,实施黄老“无为政治”,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以致国强民富,为创造周期的历史辉煌打下基础。第一周期伊尹辅佐商汤创建“成汤之治”;第二周期曹参、陈平辅佐汉室创建“文景之治”;第三周期魏征、李勣等辅佐唐室创建“贞观之治”;第四周期李善长、刘基等辅佐明室创建“洪武之治”;本周期“文革”后,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也是采取“黄老道德”,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开始,以至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精简机构、一国两制、韬光养晦等政策出台,都是“道家”的“德治”观念的体现。这在周期律中是强治周期段的前期,强治周期段的的中后期,儒家的“德治”上升为主导地位,后人多称强治周期段的前期“黄老无为”的治国安民方略为“道治”,之后地儒学为“德治”。这正应了老子说的“失道而后德”。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