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之本为人,礼之质则为敬。礼的实质是敬畏之心,爱敬之情。一切礼节若没有恭敬之心,都是虚礼;一切仪式若缺乏敬畏之意,都是俗套。。
爱敬之心本是吾人天性,也是一切德性之本原。必躬行孝悌,护养一念爱敬之心,礼乐之发,便会不假安排、不能自已,成为自然而然的事。 礼可分为个人之礼、人际之礼、制度之礼和民俗之礼四个层次。首先是个人之礼,孔子曰,“三十而立”,又说“立于礼”,“不学礼、无以立”,故知礼是使人能够立得住的一系列言行举止的规范;人际之礼践行的核心是实现爱敬之情的相互流动,即是实现爱敬之心从家庭父子之间向社会人际之间的自然衍伸,这里即体现着儒家的忠恕之道,修身为本,推己及人。礼还包括国家制度,即孔子所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之“礼”。 无论哪种形态的礼,都是对天地和人心本然状态的洞察和遵循,所谓“礼者,天地之序”;而“礼之用”的目的,则在于“和为贵”,致其中和,则为乐,所谓“乐者,天地之和”。礼主别异,即是差别万行;乐主合同,即是平等一心。万行不出一心,一心不违万行,故儒家礼乐之教往往合一,礼乐合德,既是天地人心之本然,故亦是天下人心之应然。中国自古号称礼乐之邦,真应于此找到自己的民族之魂,扎下根去,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我国是“文明古国”,具有优良的文明礼貌传统,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孔夫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说:只有礼节仪表和质朴的品格结合,才算得上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文明礼仪要求是我们共同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规矩”。讲文明,有礼貌,讲公德,有社会责任感,这是二十一世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的重要构成部分。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物化的追求远远超过了精神文化,在校园里很多同学已经没有了那种尊敬老师,爱护师长的思想。辱骂,诋毁老师。这种严重违背了,我们尊师重道的礼仪。“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礼仪就是律已、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 是表现我们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方式。 礼仪的“礼”字指的是尊重,即在人际交往中既尊重自己,也要尊重别人。 古人讲“礼仪者敬人也”, 实际上是一种待人接物的基本要求。所以,作为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懂礼仪,以行动来贯彻中华的礼仪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