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传统孝文化倡导的爱,是从爱父母兄弟开始。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孝经》指出:“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这是一种基于天然血缘关系的亲情之爱。
儒家还将这种爱打破其家族局限,推广于尊社会之老,社会之长兄姐妹。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求人们不仅要敬爱自己的长辈,而且要推广到敬爱别人的长辈;疼爱自己的子女,进而扩大到疼爱别人的子女。孔子要天子“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再姓。”他要求诸侯“和其人民。”孔子更明确指出:“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教以孝,所以孝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
从上面的引述可以看出,每个人应有博爱之心。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闻名世界,具有以德治国的优良传统。中国传统德治思想以血缘亲族的人伦关系为道德出发点,然后由近及远,推己及人。认为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致的,因而特别注意社会公共生活中人际关系的调节与和谐,形成了内容丰富而独具特色的尊德尚礼的社会公德思想。
关心、爱护他人,既是儒家孝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公德的必然要求。要真正做到爱人若爱己。并非易事,这要求我们必须加强道德修养,摒弃自己某些不正当的欲求,善化利已为利他,只有真正具备了仁爱之心,方能爱人之爱,恶人之恶,从而达到克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遗憾的是,当今社会某一些人。不仅不克己,反而把经济领域的求利原则不恰当地引入道德领域,奉行“人不为已,天诛地灭”,“人人为自己,卜帝为大家”的处事原则,造成道德混乱。这些人的做法固然不足取,却反证了加强爱人教育的紧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