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关闭
安全选项
安全提问(未设置请忽略)
母亲的名字
爷爷的名字
父亲出生的城市
您其中一位老师的名字
您个人计算机的型号
您最喜欢的餐馆名称
驾驶执照的最后四位数字
找回密码
记住我
我的中心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切换到窄版
论坛
会员
搜索
帮助
快速搜索
帖子标题
作者
版块
国学基金会
»
论坛
»
智坛
»
[经典学习]二、实践精神
论坛
中华义理总坛
仁坛
义坛
礼坛
智坛
信坛
忠坛
孝坛
廉坛
毅坛
和坛
返回列表
查看:
53486
|
回复:
480
[经典学习]二、实践精神
[复制链接]
发送短消息
UID
14051
精华
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王晓乐
组别
高级会员
生日
帖子
154
积分
994
性别
注册时间
2014-12-11
1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4-12-12 16:32
|
显示全部
知行合一
明武宗正德三年,王守仁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我们现在所讲的“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我孩子的动手能力不行。”其实没有一个孩子生下来就是安安静静的,每个阶段他都会有自己的动手冲动,我们不应该用我们心中的规范去要求孩子,他们必须有这样一个过程,当然我们不否认个体差异的存在。当他去破坏一个小零件的时候,不要制止,等他长大了自然会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是他们强大的动手能力的体现。
当今的教育也缺少“行”这一环节,这一点不得不承认国外比我们做的好得多。由此,中国人就缺失实践的冲动。我们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让他们走出校园,亲近大自然,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灵性,而不是从书本上去“读”大自然的奇妙。正所谓听一百遍不如亲自体验一遍,这样一味灌输的方式最终导致“眼高手低”的结果。
我想,如果从家庭、学校两方面去实践“行”,那么我们的孩子也会成为“知行合一”的高手。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9:34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14051
精华
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王晓乐
组别
高级会员
生日
帖子
154
积分
994
性别
注册时间
2014-12-11
2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5-01-05 09:36
|
显示全部
实践出真知
苏东坡写过一篇《日喻》,说的是:一个天生的盲人不知太阳为何物,问“有目者”。有人告诉他太阳像铜盘,并敲了敲铜盘让他听;过几天,盲人听到钟声,就认为是太阳。又有人告诉分太阳的光芒像蜡烛,并让他摸了摸蜡烛,过几天,盲人摸到了竹笛,又以为是太阳。苏东坡在文章中还说,南方有一种“没人”,能长时间潜在水中,只因为他“日与水居”。“得于水道”,所以“七岁能涉,十岁能游”,十五岁就能“没”了。假如北方一名“从不识水”的勇士来找“没人”学“没”,“没人”给他讲得再好,他“没”到水里也只有死路一条。
TOP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返回列表
高级编辑器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默认表情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帖
登录
|
注册
发表回复
查看背景广告
隐藏
发新主题
论坛
中华义理总坛
仁坛
义坛
礼坛
智坛
信坛
忠坛
孝坛
廉坛
毅坛
和坛
TOP
设置头像
个人资料
更改密码
用户组
收藏夹
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