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六、众德之本 [复制链接]

1#

孔子最著名的思想之一便是“仁”,以至于后世有人将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论语》中“仁”字出现的频率极高,达一百多次。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对于不同对象,孔子对人有不同的阐释。在孔子的思想体系里,将仁称作众德之本是再合适不过了。
  樊迟和子张分别去请教孔子关于仁的问题,得到的却是不同的答案。这很有可能是孔子根据个人的性格和实际情况做出的回答。“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古代认为夷狄之人无礼与义,更不用说仁。)孔子用这句话来警示樊迟——仁是立人之本,就算对不讲仁德的人,也不能抛弃。“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也说明无论何时不能抛弃“仁”,哪怕是关乎自己的性命。
  “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子张,即颛孙师,陈国阳城人,出身微贱,犯过罪行,师孔子,以忠信闻名。据记载,子张不拘小节,不讲究外观礼仪,不追求衣冠整洁美观,这在礼制繁琐的当时难以相容,所以孔子首先跟他强调的是“恭”。孔子在仁的问题上非常严谨,钻研得非常透彻,他一直热衷于理论与实际连接,无奈在当时不被接受。在现代化建设得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党的执政理念里必须融入“仁”的思想。在执政过程中也必须坚持、坚定地践行“仁”的思想。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4:14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