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1#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精髓,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根基。《说文解字》说:“仁,亲也,从人二。”从字形看,仁是一种二人之间的行为,或者说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这种关系呢?孔子提出“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爱他人,为他人着想,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自己想站得住,也要让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也要使别人行得通。做到了这一点,还有什么可以去计较呢?
人,穿行在世间百态之中,如何让自己得到内心的坦然,让自己不被忧伤、忧思、忧惧困扰,让自己内心得到一份澄澈与明媚,这一切来自内心的仁厚。让心灵开阔和疏朗起来吧!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4:53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仁”是儒家所宣扬的最高原则,同时也是儒家伦理哲学的基础。何谓“仁”,儒家对此并没有清晰、明确、完整的定义,大儒们莫衷一是,众说纷纭。不可否认,“爱”是“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仁”中也含有一定程度的泛爱思想。“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又说“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孟子说:“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孟子•尽心上》)韩愈的《原道》开始就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 即“泛爱”或“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但儒家的泛爱,并不是针对于所有人的,而是针对精英的。“爱”人对于孔子来说,只是一部分精英人士的要求,是超道德的要求,而不可能成为普通人的道德要求。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而不仁者有矣乎,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论语·阳货》。
TOP
3#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到处充满仁爱,和谐而安宁。为此,要求处于社会关系网络不同纽结上的人们,明白自己的角色,安分守己,共同维护完善的社会伦理秩序。要安分守己,做到"非礼四勿" (勿视、勿听、勿言、勿动) ,这就可以达到充分的"仁爱"了。在家族和家庭关系中,"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是说要孝敬父母祖先,兄弟之间相互亲爱。"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也;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
TOP
4#

子曰:“仁者,人也”,可见,孔子认为“仁”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既然“仁”是人之为人之根本,而孔子又说:“仁者爱人”,可见,在孔子看来,“爱人”本身便是一种人之为人的道德义务,是每一个人应该尽的义务和责任,其本身具有绝对和普遍的意义,否则就不是人。“爱人”是有差等的爱,由里至外分为四个层次之爱。
一,“爱人”始于“爱亲”,即始于“孝悌”,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此处,我们可以看到,在孔子看来,“孝”是事实、是规范,是用,是末;“仁”是本、是体。二,孔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这是要求人们在在爱亲之外,去爱君,忠君。三,是要“爱众”,即要爱国君身边的士大夫。四,子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仁民爱物”,孔子要求统治者“爱民”,“爱民”就是要实行仁政、德政.孔子在把“仁”进一步具体化时,提出了“忠恕之道”。把“忠恕之道”作为实行“仁”的一条根本途径,他的学生曾参曾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可以说精到的领会了孔子的本意。那么“忠恕之道”更明确的是说什么呢?所谓“忠恕之道”无非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
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子贡与孔子的这一问一答,说明了孔子所言的“忠恕之道”具
有普适性与普世性。而其普适性与普世性的价值,在于它尊重他人选择的自由,不把自已之所不欲加于人。“忠恕”即是将我心推人心,相信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种
基本的原则是普世价值建立的本体基础。总的来看,虽然孔子对于“仁爱”的阐发是多层次多角度的,但是孔子的“仁爱”思想还是着重停留在“亲亲”的层面。孔子主张“事亲为大”“立爱自亲始”(《礼记&祭义》,“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论语·泰伯》。在孔子看来,当爱他人与爱亲人发生冲突时,应该舍忠以取孝
他认为亲亲之情是至高无上的,血缘亲情是普遍仁爱的根本基础“亲亲”在孔子的“仁爱”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TOP
5#

儒家“仁爱”思想,其内涵大致为“亲亲”、“仁民”、“爱物”三个方面,但是,由于“仁爱”思想是儒学的主线与精髓,所以,“仁爱”在整个包容万象的儒学体系中,在不同的层面上,它都有着不同的表达。虽然“仁”在不同层面的具体表达各异,但是,它们却依旧围绕仁”的三个内涵展开。以“亲亲”为“仁”之意涵,“仁”在家庭层面表现为提倡“孝悌”,重手足之情,重亲情。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时,强调友善,为他人着想,理解,宽容,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仁民”为“仁”之意涵,“仁”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层面上,表现为对“克己复礼”,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在这里,“仁”是价值目标,“礼”是工具手段。以“爱物”为“仁”之意涵,“仁”在人自然的关系层面上,表现为“天人合一”观念的追求及实践。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