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 仁: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

战国中期,儒学大师孟子吸取墨学,改造儒学,以“仁政说”和“性善说”
重新建构儒家的仁学,使仁学成为一门显学。是为仁的内涵之三变。其间,“仁义”的理念,在孔、墨、孟的仁学发展线索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角色。而近世以来,研究儒墨者,并未觉察“仁义”这一关键作用并予以揭楮。笔者著《先秦仁学导论》既毕,因借序言之便作一发覆,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5:26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不涉及到仁,但大凡提到仁,人们往往会把仁与孔子联系在一
起,这也难怪,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影响了其后的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其实,
“仁”作为表达人类思想、情感的一种观念,其产生远远早于孔子所处时代,春秋战国之际,中国由周王朝宗法贵族社会转变为非身份的平民社会,伴随着这一巨变,社会意识形态亦进入“礼崩乐坏”的混乱之中。伟大的平民教育先驱孔子,提出以仁学作为核心重建社会意识形态。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