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孝: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

孝:主题题解

孝在儒家文化中是仅次于“仁”的最重要的观念之一,也是儒家所崇ersonName ProductID="尚的" w:st="on">尚的ersonName>君子和圣人人格的社会行为的最高表现形式或道德形式。如何理解“孝”所蕴含的深刻含义,至今还是一个言之不尽的话题,在我们看来要深刻的理解孝,就有必要从哲思的角度挖掘孝所包含的多层次的道德伦理价值。


儒家的“孝”是从如下几个方面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社会的本然关系,或人的生命的自然之根、血缘之根、社会之根和文化之根,孝正是坚守人类之根的最高道德原则和人性基础。第一,类孝——人的自然之根:从《易经》到《周礼》,再到儒家诸经典,尤其是《论语》和《孝经》和《孟子》,在论述孝的问题上,尤其强调的是孝之为德为行乃天地之大经,因此人首先要孝敬的是生养人类的天地或自然,这是因为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始终强调天之大德曰生,地之大德曰养,天地结合生就了世间万物及人,因此,人类生命的最高主体是天地自然,也正因为如此,尊重自然规律和孝敬天地就成了人类最高尚的德行,基于此种观念,孔子强调“断一树,杀一兽,非以其时,非孝也”,(《礼记·祭仪》)孟子也说“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本返始也”。(《孟子·郊特性》)孝的第二层含义是对血缘之根的孝,即个体生命的根源来自于祖先和父母,因此,每一个个体生命直接要孝敬的就是生身父母,这是孝的基础,孝之德行必须从对父母和祖先的孝敬中一点一点的积累,才能最终形成。“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ersonName ProductID="从" w:st="on">从ersonName>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荀子·子道篇》) 说的正是这个道理。第三,在儒家的孝文化中,强调忠孝一体,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孝之社会责任的体现。对父母、对生命血缘之根的孝只有扩展为对君的忠,个体的社会责任才能得以实现。这是因为君是国家和社会整体的代表,忠君和爱国是内在一体的,个体对社会的责任集中表现在“忠”上,故有言 “忠也者,一其心之谓矣。为国之本,何莫由忠。”(《忠经·天地神明章》)第四,孝体现在人与他人的关系上,就是“友孝”。友孝表达的是个体和个体之间的社会责任关系,它是调节一般社会关系的重要原则,邻里、朋友等等的交往必须以“友孝”为基本准绳。“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盂子·梁惠王上》)强调的也正是这层意思。第五,人之孝不仅表现在对天地、父母、ersonName ProductID="国" w:st="on">国君和友邻的孝敬上,人作为文化动物,其生命的根源必然以一定的文化根基为前提,即文化之根。因此,对文化生命之根的尊崇和孝敬就成了人类德行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基于这种观念,儒家强调对“师”的孝敬,是仅次于天地君亲的文化之根,孔子说“作之君,作之师”,俗语云“天地君(国)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表达都是这种观念。


总之,孝的观念是由“类孝”或对人类生命之根的孝,“家孝”或对祖先父母之孝,“国孝”或对社会之整体代表的君的忠,“友孝”或对邻里朋友的社会责任,“师孝”或对文化之根的尊崇和孝敬等诸多层次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整体。上述诸孝的统一,才是儒家孝文化的完整含义,人之孝的德行只有在上述诸方面都得到实现时,才能够谓之为孝。据此而论,民间所说的“万事孝为先”也就不难理解了。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3:16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