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与神圣是人类的梦想。“仁”作为完美与神圣的化身同样存在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只不过其他民族都以准宗教的形式诠释着“仁”的价值。
基督教中的“上帝”,意为全知、全能、全智、全视、全权、全爱、全造的永远至高并永生者,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有。“上帝”是万有的创造者、宇宙的统管者、真理的启示者、选民的拯救者和罪恶的审判者。佛教中的“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是大智、大悲(或谓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简单地说,“佛”就是“觉者”,“一个觉悟的人”,一个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安拉(真主)”是伊斯兰教所信仰的创造宇宙万物的唯一主宰的名称。真主是最高的实在,唯一的真宰,最高的养育者、盟誓和契约的监督者、万物的创造主,他自有自在,无始无终,永恒,无形无相,至仁至慈,赏善罚恶,本然自立,无所不能,超绝时空而又无所不在,绝对彻底独一,无偶,全知全能,同时又威严无比,善恶必报,清算神速。早期经文以至仁主最常用。尊崇真主独一无偶,是伊斯兰教信仰的核心。绝对顺服真主的意志,是伊斯兰教的基本要求。这种朴实的一神信仰,正是伊斯兰教主要的精神力量所在。
在孔子之前,中国人心目中的“上帝”就已经丧失了其应有的地位,“德”成了天人关系的第三极,而孔子又将“德”具体化为抽象而又具体的“仁”。“仁”具有宗教色彩,但绝不能等同于“佛”、“上帝”、“真主”。“仁”就是人化了的“佛”、“上帝”、“真主”。正因为“上帝”的缺位与失位,“上帝”的地位从而由虚拟化的“人”——“仁”所取代。
但“仁”毕竟不是“上帝”,无法对人进行实际意义的约束,没有如伊斯兰教“真主”般绝对化的意志,没有具体化的宗教戒律,“仁”与其他民族准宗教意义上的“上帝”、“佛”、“真主”的地位相比,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宗教的主要功能主要是为了禁欲与节欲,调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生产关系与分配方式等。孔子也讲克已复礼,但他维护的是等级占有制,而等级制度下的约束,自上而下的约束是可行的,但自下而上的约束却无法行得通。
正是因为一切都以不平等的制度为基础,宗教意义上统一全民的戒律是不可能形成的。没有戒律,没有约束的节欲几乎等于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