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1#

      “仁”是儒家所宣扬的最高道德原则。“仁”之本旨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立”是指有所成就而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地位,“达'是指具有良好的德行而为人们所承认,因而”仁者“就是指有所作为而又能立人达人的人。孔子是第一个把”仁“与”爱“联系起来的人。<<论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而”爱人“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简明概括。但孔子言”爱人“注重有利于他人,他说:”爱人能勿操劳乎?忠焉能勿悔乎?“”爱人“中的爱不仅仅是”爱“而已,并且亦恶坏人,因为你若要对他人有利,就必要铲除对他人有害的恶人。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立乎其身。“”仁“非姑息之爱,”仁“乃欲成己成人;而姑息之爱,则会害己害人。所以仁者爱人中的爱并不是单纯的爱,它固然包含感情上的爱及物质生活上的扶助,但更注重道德上的引导与他人道德上的提高。
       虽说儒墨两家都遵循”仁“的原则去实施爱,但墨家兼爱无差等似乎有违于”仁“的本意。因”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在,但其流行发生,也需是渐渐的,即需有个发端处,然后慢慢扩散开来。就如木之生长,必先有芽,然后再有枝干,再有枝叶的生长,无芽便无枝叶。但要有芽,下面必须先有个根,有根方有生,无根便死。儒家倡导”仁爱“时,便先从”亲亲“入手,因对父母兄弟的爱是生于人心生意发端处,这符合从血统观念出发的人之常情,也符合孔子一孝悌为本的观念,所以仁爱在现实生活中很容易实行。墨家”兼爱“无差等,将自己的父母兄弟于他人一般看待,便没有了发端处,就像木无根无以抽芽,无以生生不息一样,墨子的兼爱似乎也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在强调以德治国的今天,如果我们能使儒家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在新的意义下重新倡导儒家”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则可以使人类突破”小我“,驱除狭隘与自私,从而实现如墨家所倡导的”兼爱“。这样,或许将有助于缓和社会竞争所带来的副产品——日益紧张的人际关系,由此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的诚信建设,进而不断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同心力!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4:53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