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礼的精神 [复制链接]

1#

        《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古代,礼是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和标准。在孔子以前已有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而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较孟子而言,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当时的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几千年来的人际交往中,已逐渐形成她独特的道德规范,各种礼节以风俗、习惯传统等传承下来。关于“礼”,我们很小的时候都被教育要讲道德,懂礼貌,尊老爱幼:孔融让梨的例子被编进小学教科书,让我们从小就开始接触与礼的有关知识,像孔融学习;“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钟”要求我们站要正,坐要稳,行动利索,侧身而睡。在公众场合举止不可轻浮,不可亵,应该庄重、谨慎而又从容,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自身的要求逐渐降低,尤其是在公共场所,不讲道德。前段时间网上有个新闻:青年女子不给老人让座,老人就坐在女子的身上,并在女子让座后因语言冲突扇其耳光。当时有很多人关注这件事,很多网友评价女子开始不让座只是违背了是违背了社会道德,而老人的行为则是无理取闹。本来给老人让座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而现在想想却很尴尬。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人的思想也在变化,督促身边的人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同身边的朋友一起严格要求自己,创造一个文明和谐的生活环境。
最后编辑武科大陈星辰 最后编辑于 2014-12-06 10:26:59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8:15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