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体系中“仁”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主要包括:内在如何达到“仁”的境界,外在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理 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等各方面的人格修养体系。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这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孔子思想为后来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内圣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论参考,其中的某些行为甚至完全被后人所吸取,成为儒家人学思想中永恒的“不灭之火”。
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 虽然现在我们做不到对所有的民众表现出一种爱的方式,但是很多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在慢慢融入这种意识。一次坐公交时,有位老奶奶教育刚会说话的小孙子的场景让我记忆尤深,老奶奶说:“以后长大了,你要给刚给你让座的叔叔让座呀?”小孙子疑惑:“为什么?”老奶奶又道:“因为你小的时候叔叔阿姨们都给你让座了,等你长大了,叔叔阿姨都老了.....”没有想到当时做一次公交车收获这么大,让座精神可以从一个老人平时的语气中慢慢地在两代人之间传递下来,我在想象那位小朋友长大后一定会把这种精神向他们的后代传承。我们做不到爱护所有的人们,但是我们可以从身边的人开始,慢慢扩散这种传统美德。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 、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孔子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 这种为国不畏艰难险阻,勇于风险的精神永远值得当今人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