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仁义到底是什么? [复制链接]

1#

关于“仁”,最为后世推崇的观念是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当然,“仁”还有其他解释,比如“克己复礼谓仁”。但是,不论仁的内涵到底是什么,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那就是仁必然存在着一个对立面——不仁。什么是不仁?套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不爱人者不仁”、“不能克己复礼者不仁”。至于“义”,则以孟子的阐述最为完备,其中比较著名的观点就是“舍生取义”。孟子认为义是人们的“羞恶之心”,又说“义,人路也”。然而这些言辞不过是铺垫罢了,本质内容隐藏在下面的话语中。孟子在《滕文公上》里宣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如此一来,“义”便被纳入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范畴,然后又被进一步阐发为一种单方义务,作为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所谓“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孔子及其门徒鼓吹“仁义”,除了试图用“仁义”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以外,起码还有发挥其另外两个更加重要功能的目的。一是价值尺度。既通过鼓吹仁义,使自己的思想主张占据道义上的制高点,而这种制高点就是精神领域的合法性。有了它,孔孟们推行自己的主张就可以“名正言顺了。二是识别评判。仁义就象一个标签,这个标签将整个社会划分为两个阵营,一边是仁义君子,一边是不仁不义的小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