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礼的原则 [复制链接]

1#

  我觉得礼是一种高贵的品质。礼需要真诚。俗话说,与人交往,以真心换真情。只有你用真诚去待人接物,别人也才会以礼相待。如果出言不孙,亦或蛮横无理,则只会自降身份。个人认为礼的前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这句话十分精辟。自己都不想要的东西又怎么能强加给别人。“礼尚往来”虽可,但要适度,否则就变成了腐败,增添了邪念,玷污了礼的圣洁。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处于高位的人,待下不能宽宏大量,行礼时不能恭敬严肃,居丧时没有悲痛悲伤的表情,这种行为我怎么能看下去呀!”

   孔子的这句话这是告诉了我们,一个人就算位居高位也要礼贤下士,待人接物要以礼待人,见到长辈应该恭敬,见到丧事应该哀痛,这样才算一个懂礼的人。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8:06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礼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体现,因此,它又必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的。对于这一点,孔子有着明确的认识。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为政》)这就是说,后代的礼总是在前代的基础上继承下来而又有所变化的,这是一个规律。孔子认为他对夏殷周三代礼的继承沿革情况是熟悉的,至于周代以后,虽百世,这种有所“损益”的变化规律不会变,礼一定还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一点他非常自信,故曰“虽百世,可知也。”他又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八佾》)关于夏礼和殷礼,他都能谈谈,但要进行详细的考证,则需要历史文献。至于它们的后代杞国和宋国都早已不足徵之了,因为周代以后杞宋的礼早已不是殷之礼了。这就是说,作为一代文明,礼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一代有一代的文明,亦有一代之礼。孔子之所以重视礼,强调礼,正是因为它是这样一种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文明。  在进行了一番历史考察之后,孔子显然更加赞赏周礼。“周监于两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事实上,周礼也正是他那个时代正在延续着的礼。所谓“周之礼教,虽至衰乱之世,亦非全不奉行。”[7]“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知识政治上的动荡和混乱,而“自诸侯出”的礼乐本身,就其基本精神来看,仍然是周代文明的延续。孔子对周礼的赞赏常常成为评价他在政治上或进步或保守的一个主要依据,然而仅仅从政治态度着眼,是远远不能说明孔子赞赏周礼的全部意义的。作为社会文明,礼的变化发展与阶级关系等方面的政治变动相比,显然要缓慢得多,它只能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的结果。因此,孔子之于周礼,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它的价值的。他曾将周与夏、殷两代作了这样的对比分析:  “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先禄而后威,先赏而后罚,亲而不尊;其民之敝:蠢而愚,乔而野,朴而不文。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其民之蔽:荡而不静,胜而无耻。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惭,贼而蔽。”  ——《礼记·表记》     而且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很重视礼仪、礼节。同时也有“礼尚往来”等。而且在孔子的思想中,“礼”与“仁”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也认为一个人最基本的礼节就是要有礼貌,待人接物应该有礼貌。将其继续发扬。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