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爱人
“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古人推崇的共德。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毕恭毕敬地问老师什么叫“仁”?老师只告诉他两个字:“爱人”。关爱别人叫“仁”。那么怎样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呢?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你自己要有所作为,也要帮助别人有所作为;你自己要实现理想,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了。中国是闻名世界的礼仪之邦,礼仪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传统道德。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曰:“礼之用,和为贵。”这种“和”,体现在接人待物中为“和气”,体现在人际关系中为“和睦”,体现在价值取向上为“和谐”。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他尊礼、守礼、行礼,并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一种自我修养。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不管这个人多么年轻,他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走,表示对这些人的尊敬。孔子在其他场合也是这么做的。《论语·乡党》记载:“乡人饮酒,杖者出,其斯出傩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乡亲们一起行乡饮酒礼,仪式结束后,孔子总是要等柱手杖的老人出门后,自己才走,绝不与老人抢行。乡亲们举行驱除疫鬼的仪式,孔子一定要穿着朝服,恭敬地站在东面的台阶上。